《全球頂級科幻大師系列:安德的影子》是2014年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奧森·斯科特·卡德 (Orson Scott Card)。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頂級科幻大師系列:安德的影子
- 作者:奧森·斯科特·卡德 (Orson Scott Card)
- 譯者:郭衛文
- 出版社: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頁數:360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55100225
- 外文名:Ender's Shadow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 《紐約時報》暢銷小說
* 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圖書
* SF網讀者選擇獎
* 榮獲“艾利克斯獎”
* 榮獲“格芬獎”最佳翻譯科幻小說
全球億萬讀者每根神經都為之顫慄、亢奮的勇氣之書;美國海軍陸戰隊官方指定心理教材,一部完美融合西點精神與矽谷思維的傑作
奧森·斯科特·卡德是當今美國科幻界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憑藉《安德的遊戲》及其續集《安德的代言》連續獲得兩年的星雲獎和雨果獎,創下了獲獎奇蹟。《安德的影子》是安德系列又一被讀者追捧的力作。 作者卡德用精彩的文字引領讀者重回那場人類與蟲族的生死決戰中,從另一側面窺探那場人類假想歷史中最富傳奇色彩的戰爭全貌。《安德的影子》是一本非常優秀的“平行小說”,通過小豆子的視角對那場戰爭作了全新的闡釋。在街頭陰謀和混戰中生存下來的小豆子有他獨特的處事方式:從不出頭,隱在安德身後,通過安德的手調動各方,似乎成了“安德的影子”。但是,到底誰是誰的影子呢?本書將使所有對《安德的遊戲》感到不過癮的讀者得到最大的滿足。本書特點:★ 本書剛出版就獲得次年的科學幻想文學最高獎項星雲獎和雨果獎,在美國和歐洲有強大的知名度和號召力,同名電影即將被好萊塢搬上熒幕。★ 本書內容雖為科學幻想小說,但有豐富而深刻的精神核心。從安德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勇敢挑戰自我和命運的精神,他的成長無論對青少年還是成年讀者來說,都是令人激動、引導人向上的榜樣。★ 《暮光之城》的作者、facebook的創始人和NBA巨星科比都是作者和本書的忠實冬粉。★ 本書文字優美,細節描寫引人入勝,安德和其他天才少年的心理變化牽動人心,關於安德與他的家庭的關係既能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又令人唏噓。天才安德的命運會讓每個讀者牽腸掛肚,期待續集。
作者簡介
奧森·斯科特·卡德
在美國文學史上,從來沒有人在兩年內連續兩次將“雨果”和“星雲”兩大科幻獎盡收囊中,直到卡德橫空出世。他的《安德的遊戲》囊括雨果獎、星雲獎,其續集《安德的代言》再次包攬了這兩個世界科幻文學的最高獎項。
2008年卡德因為《安德的遊戲》和《安德的影子》獲得了瑪格麗特·愛德華茲青少年文學終身貢獻獎。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坎貝爾獎和世界幻想文學獎等。在他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僅雨果獎和星雲獎就獲得了二十四次提名,並有五次最終捧得了獎盃。卡德的作品已被翻譯成以下多種語言:丹麥語、荷蘭語、芬蘭語、法語、德語、希伯來語、義大利語、日語、波蘭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俄語、斯洛伐克語、西班牙語以及瑞典語、加泰羅尼亞語、中文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高中時我第一次接觸到《安德的遊戲》系列,小說講述了一個孤獨、好強的天才,與外星物種展開決戰,最後他拯救了地球。從那時起我就非常著迷,也特別崇拜故事的作家奧森·斯科特·卡德。
——NBA巨星 科比
感人至深的小說。情節出人意料,又事出必然。主人公安德·維京真切可信,活脫脫是個少年拿破崙,可親可敬,有時又令人生畏。
——美國《書評周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場遊戲火爆熾烈,高度緊張。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書中的外星種族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美國《軌跡》Locus
近十年來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充滿才氣與智慧的耀眼傑作。
—— 英國老牌科幻雜誌:《區間》(Interzone)
卡德深切理解人類的生存環境,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其表達方式也達到了完美的層次。
——美國奇幻文學大師獎獲得者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
名人推薦
這套科幻叢書的出版,有著一種特別的意義。它提醒我們,只有站在與世界對話的意義上,中國文學幻想傳統的重建才是一種真正的重建。
——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 阿來
在國外旅行,發現在任何一個書店、任何一個超市的簡易書架上、任何一個賣書的地方都能看到這本書被赫然擺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雖然我無數次向別人推薦這本書,但是,我還是想再向你推薦一次。將來,我還要向其他人推薦N 次。
——中國著名科普推廣人 楊鵬
圖書目錄
第一章波可
第二章慈善廚房
第三章報復
第四章回憶
第五章準備好了嗎
第六章安德的影子
第七章探察
第八章優秀學員
第九章安東密碼
第十章管道系統
第十一章爸爸
第十二章花名冊
第十三章飛龍戰隊
第十四章兄弟
第十五章勇氣
第十六章別動隊
第十七章死線
第十八章朋友
第十九章抗爭
第二十章審判
第二十一章猜測
第二十二章重逢
第二十三章安德的遊戲
第二十四章回家
後記
前些日子,有報紙記者採訪,談科幻作品出版問題。出版界的人有興趣談,媒體也有興趣推波助瀾,這說明,科幻作品作為一種出版資源,引起了業界的特別關注,這是好事情。其間,記者轉述了一個觀點:中國科幻出版的不景氣是因為中國文學中向來缺少幻想的傳統。
這說法讓人吃驚不小,可說是一種武斷與無知得讓人吃驚的說法。
關於中國文學,我們應討論的不是有沒有幻想傳統,而是我們為何丟掉了這一傳統,今天又該如何來接續並光大這個傳統。在任何一本簡明至極的文學史中,都能發現眾多富於幻想性的作品的名字:《山海經》《西遊記》《聊齋志異》和《鏡花緣》等。甚至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魯迅的《故事新編》,也是一部充滿了奇麗幻想的偉大作品。只是,在剛剛過去的那個世紀中期,中國文學寬闊河床上浩蕩的水流一下被緊緊收束進高高的堤壩之中,眾多的支流消失了,這條人工收束的河道以被曲解的“現實主義”來命名。
從此,我們有整整兩三代人的雙眼中,再難從文學中看到幻想炫目的光芒,我們的兩耳再也聽不到想像力優美的吟唱。所以,現在才會有人站在正在重新開闊、重新恢復想像力的文學之河的岸邊說:中國文學沒有幻想的傳統。這妄自菲薄的大膽確實令人非常吃驚。而事實僅僅是,我們只是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丟掉了優美的幻想傳統。新時期文學開始後的二十多年來,文學界與出版界最有意義的努力成果之一就是:與我們的文化傳統接續上中斷的聯繫,同時,恢復與整個世界的對話與交流能力。而科幻這個舶來的文學品種,之所以在這些年內獲得長足進展,就是因為這不但符合科技時代的審美潮流,更暗合了人們對接續幻想文學傳統的一種渴望。
科幻是幻想文學在現代的變身。只不過,時代前進了,幻想重新上路時,除了渴望超越現實的心靈需求依舊之外,更重要的是還站在了堅實的科學知識與科學眼光的基石之上。
常常有這樣一種現象,當討論到世界文化的絕大多數成就時,我們都能從本國古人的成就中找到佐證,證明吾國的創造與發明遠比洋人們要早很多很多。這固然有一定的事實基礎,就比如幻想性吧,《莊子》就以豐沛無邊的想像來說明哲理,後起的希臘哲人則不是用這樣的方式。
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一書,指出了宇宙在一個巨大尺度上的封閉性,歷史在這封閉的宇宙中轉了一個圈,擁有光榮歷史的我們卻開始忘記智慧的祖先創下的偉大遺產。
“記憶中的形象一旦被詞語固定住,就給抹掉了。”在富於幻想的卡爾維諾筆下,馬可·波羅對天朝上國的可汗這樣說。因為這樣一個原因,他不願意向可汗講述記憶中的威尼斯,怕因此“一下子失去了她”。我想,那種認為中國沒有幻想文學傳統的說法,並不是要像馬可·波羅一樣,要把這偉大的遺產珍藏起來,任其塵封,在世界面前做出一副從未受過幻想恩賜的僵死的表情。其實,文學幻想傳統的中斷,只是文學被暫時工具化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是,文學以單一的面目,細菌一樣快速自我複製;還有一些更加聰明的作品則學會了相互仿造,最後,以莊嚴現實的名義扼殺了幻想。恍惚記得塞利納的小說《茫茫黑夜漫遊》中,寫非洲大河兩岸的叢林中有一種帶菌的蚊子,浪遊河上的主人公被叮咬感染後,眼前便出現種種可怕的幻象。看來,在文學上也是一樣,一旦被某種病毒感染,也會出現幻視,使局部的放大遮蔽了整體面貌。
今天,文學生態的多樣性正在恢復,在主流文學中,想像力復活了,像洶湧的春水衝破了堤壩。遺憾的是,科幻文學只是在文學主流視野之外悄然崛起,文學界還沒有意識到,科幻文學的興起,正是另一種意義上對幻想文學傳統的有力接續。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在幻想前面有了一個限制詞:科學。也正由於此,我在這裡想襲用一個大概是來自佛經的詞:變身。也就是說,當幻想在文學中重新出現時,如果說在主流文學中,大致還能看到原來的模樣的話,那么,當幻想出現在科幻文學當中時,完全是一副很當代很時尚的樣子了。這種情況所以會出現,也是因為,科幻文學這一特別的樣式,首先是從歐美興起,轉而進入中國,我們因而難以確認科幻文學與中國文學中的幻想傳統有無一種傳承的關係。現在,大批的青少年剛開始文學閱讀,便把興趣投向了科幻文學;更多想在文學上一試身手的青少年一開始便從科幻小說創作起步,而且進步神速。這樣一些現象,很難完全歸功於歐風美雨的吹沐。在我更願意將這看成是,幻想傳統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以一種新的姿態的復甦與重建。所以,這種變身是值得學界重視的,也是值得我們為之歡呼的。
為一套域外的科幻小說中文版寫序,談的卻是中國文學中的幻想傳統的復甦與重建,也許,讀者和編輯會責我文不對題。但我想,我們所以譯介這些作品,並計畫把這樣一項現在推進得還比較艱難的工作長期進行下去,其目的,是想了解幻想性的文學在另外一些文化中,是怎樣一種面貌,達到了怎樣的標高。恢復並重建我們的幻想傳統,不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接續,而是具有全新時代特徵的大幅進步。特別是考慮到,這個傳統曾經有過相當長時期的中斷與遺忘,那么,引進這樣的他山之石,以資借鑑,開闊我們的視野,就是一件有特別意義的事情了。文學之河上束縛自由想像的堤壩有時實在是太堅固了,要衝決這樣頑固的存在,有時需要引進另外一股有活力的水流,與堤壩之內渴望自由的力量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
因此,這套科幻叢書的出版,有著一種特別的意義。它提醒我們,中國文學幻想傳統的重建,除了縱向的接續,還得有大量橫向的比較。只有站在與世界對話的意義上,這種重建才是一種真正的重建。
序言
奧森·斯科特·卡德是一個深受讀者歡迎的科幻作家,同時也深得各類評獎委員會的青睞。從1977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開始,在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僅雨果獎和星雲獎他就獲得了24次提名,並有5次最終捧得了獎盃。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坎貝爾獎和世界幻想文學獎。
卡德熱衷於描寫少年天才,而在一定程度上,那些虛構的人物也是他自己的影子。安德、納菲……他們在卡德想像的世界中建立奇勳,而卡德自己則在對承載他們的世界的建構中創造奇蹟。處女作短篇版《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1977)不僅使卡德獲得了雨果獎提名,更為他贏得了坎貝爾獎的最佳新作者獎——除了卡德,似乎再沒有誰獲過如此殊榮;而短短數年之後,卡德的長篇版《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1985)和緊隨其後的續集《安德的代言》(Speaker for the Dead,1986)便連續兩年包攬了“雨果”“星雲”這兩大世界級科幻獎,創造了科幻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長篇版《安德的遊戲》之前,卡德出版了七部長篇小說,但他在那一階段的榮譽卻來自短篇創作。從1977年到1985年,卡德共有五個短篇獲得了雨果獎或星雲獎提名。
1985年是卡德作家生涯的重大轉折點。憑藉《安德的遊戲》,卡德一舉成名,從此躋身於一流長篇科幻小說作家的行列。
卡德是個精明的作家,從不浪費任何有價值的科幻點子。他擅長將一本小說作為一個想像世界的基礎,從而去創作更多的關於這個世界的傳奇故事,這種聰明的做法加上高超的寫作技巧,使卡德的世界呈現出立體的真實質感。在迄今為止卡德出版的45本長篇小說中,屬於系列小說的就有29部之多。
顯然,以《安德的遊戲》為龍頭的“安德系列”是卡德最重要,同時也是部頭最多的系列小說。除了前面提到的兩部外,這個系列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包括《屠異》(Xenocide,1991)、《精神之子》(Childrenof the Mind,1996)、《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1999)、《霸主的影子》(Shadow of the Hegemon,2001)、《影子傀儡》(ShadowPuppets,2002)、《巨人的影子》(Shadow of the Giant,2004)和《安德的放逐》(Ender in Exile,2008)在內的九部曲。
卡德目前已經開創了七個系列,其中“安德系列”是最有潛力的一個,我們現在仍看不到它終結的跡象。而在他已經結束的系列中,由《地球的回憶》(The Memory of Earth,1992)、《地球的呼喚》(The Call ofEarth,1993)、《地球飛船》(The Ships of Earth,1994)、《失控的地球》(Earthfall,1995)和《地球的新生》(Earthborn,1995)構成的“回家”五部曲也是卡德很受歡迎的系列小說。這個系列的前三部故事都發生在一顆名為哈莫尼的殖民地星球上,而地球早已毀於四千萬年前的一場核戰。一台名為“超靈”的超級計算機中止了人類的進化,控制著哈莫尼星的一切,但千萬年的光陰已經將這個旨在引導人們遠離戰爭的超級計算機推到了“生命”的終點。 “臨終”前, “超靈”召集組建了一個由少年納菲等人組成的、結構類似於家庭的組織,他們被賦予超能力,重返地球。這個系列的後兩部順理成章地從外層空間轉回了地球。從宇宙歸來的人類後裔驚訝地發現,原生地球人已經分化成了飛人、樹人和地人;同時,擁有超能力的納菲和他的哥哥艾爾馬克的衝突也最終達到頂點。
卡德近期的獨立長篇也很出色,例如《歷史記錄:哥倫布的救贖》(Pastwatch:The Redemption of Christopher Columbus,1996)就讓人浮想聯翩,小說中,時間旅行者試圖阻止哥倫布發現美洲——至少阻止哥倫布在發現美洲後回到歐洲。
所有上面提到的這些小說都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說,它們奠定了卡德在科幻界的重要地位。雖然他沒有改變科幻小說的整體風格,但卻展現了當今科幻小說的靈活多變。卡德將宗教融於科幻小說的方式為科幻小說帶來了新面貌。卡德的重要性在於他的觀念,在於他的寫作技巧。他那明快而開放的文字,成功地擴展了我們的思想。 嚴格講來,《安德的影子》並非《安德的遊戲》的續集,而是它的平行小說。這部作品的情節發展脈絡幾乎與《安德的遊戲》完全相同,從太空戰鬥學校的火熱生活一直到人類與蟲族的終極決戰,甚至包括很多具體的事件,都對應於《安德的遊戲》,所不同的只是:《安德的遊戲》中的配角小豆子在本書中成了主角(這種視角的轉換為讀者帶來了奇妙的閱讀樂趣)。
《安德的影子》注定會受到卡德迷的追捧,因為《安德的遊戲》中的那場大戰結束得太過突然,讀者根本無法看清那場關乎一個種族生存與滅絕的太空大戰的輪廓,《安德的影子》卻彌補了這一缺憾,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戰爭給心靈帶來的無法逃避的巨大衝擊。
另外,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以及信仰、世界觀局限,《安德的影子》借著主人公小豆子對政治、戰爭的描述,有的地方難免過激或偏頗,請讀者朋友不必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