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全球變暖和國家財富
- 作者:安德魯·西姆斯 Andrew Simms
- 出版社: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頁數:267頁
- 開本:16
- 外文名:Ecological Debt:Global Warning & the Wealth of Nations
- 譯者:顏超凡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上有多少窮國陷入外債泥沼中苦苦掙扎,不能自拔。在富國對窮國苦苦逼債時,他們有沒有想過,窮國為他們的發展致富付出了多大的代價。隨著富國的發展,碳排放的增加,所致的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最先遭殃的總是窮國。富國向大氣中排放的碳,侵占了窮國的“公平份額”,由此對窮國的“生態債”又該怎么清算。
《全球變暖和國家財富(誰欠了誰)》由安德魯·西姆斯所著,作者在書中指出,為了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地球,全世界應該積極制定出一份共同計畫,應對人為碳排放所致的氣候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富國要對其以往的“生態債”切實負起責任。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必須立刻行動。書中提及的內容,與當前中國的轉變經濟成長方式非常契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全球變暖和國家財富(誰欠了誰)》由安德魯·西姆斯所著,作者在書中指出,為了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地球,全世界應該積極制定出一份共同計畫,應對人為碳排放所致的氣候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富國要對其以往的“生態債”切實負起責任。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必須立刻行動。書中提及的內容,與當前中國的轉變經濟成長方式非常契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作者:(英)安德魯·西姆斯 譯者:顏超凡
安德魯·西姆斯,作家與社會活動家。著有《生態負債:全球變暖與國家財富》、《好生活必須犧牲地球?》等書。安德魯·西姆斯還是新經濟基金會的政策主管以及氣候變化和能源項目的負責人。
安德魯·西姆斯,作家與社會活動家。著有《生態負債:全球變暖與國家財富》、《好生活必須犧牲地球?》等書。安德魯·西姆斯還是新經濟基金會的政策主管以及氣候變化和能源項目的負責人。
圖書目錄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漫談金星
第二章 化學家的警告
第三章 穿破藍天的人
第四章 人類進步大潰退
第五章 生態債務
第六章 碳債務
第七章 自毀合理化
第八章 末日停車場
第九章 還債時刻
第十章 給質疑者的數據
第十一章 嶄新大調整
第十二章 密涅瓦的貓頭鷹
第十三章 追隨斯坦利的足跡
第十四章 氣候時鐘滴答滴答
第十五章 鴨子的選擇
第十六章 孤島求生
注釋
致謝
第一章 漫談金星
第二章 化學家的警告
第三章 穿破藍天的人
第四章 人類進步大潰退
第五章 生態債務
第六章 碳債務
第七章 自毀合理化
第八章 末日停車場
第九章 還債時刻
第十章 給質疑者的數據
第十一章 嶄新大調整
第十二章 密涅瓦的貓頭鷹
第十三章 追隨斯坦利的足跡
第十四章 氣候時鐘滴答滴答
第十五章 鴨子的選擇
第十六章 孤島求生
注釋
致謝
文摘
要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必然消費一定量的自然資源。這些消費包括幾百年來人類對“遠古瓶裝陽光”——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藉此產生能量,同時不幸的是,也製造了罪惡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我們把這種污染稱為“生存排放”。但是,還存在一種炫耀性消費,這個由索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在一個多世紀前發明的術語,批判和諷刺了美國作為全球經濟超級大國崛起背後的社會力量。他的著作,很恰當地取名為《有閒階級論》。當我們燃燒這些穩定的貯存能源,以便可以把玩越野跑車、加熱私人游泳池時,會產生那些我們得謹慎對待的物質,如果融合進維納斯一阿佛洛狄忒的形象,可以稱之為“奢侈排放”。這其中的寓意非常恰當。這位偉大的女神代表了不同的化身:“純潔完美的愛情”,以及“褻瀆的”、“貪婪而腐朽的迷戀”。
記得我小的時候,父親的小企業曾雇用了一個廉價工。這個企業肩負著一項艱巨任務,即要促進全球半導體和微處理器的創新發展。某天那位雇員突發奇想,這想法對他來說可是很了不得的創舉——拍攝這樣一組照片,造型是把公司產品堆積在一名赤裸上身的當地玉女模特身邊。照片的背景是普通的熱帶伊甸園,畫面上的街角主要飾以波提切利式的房屋而不是細膩的風景。當時我絞盡腦汁,怎么都想不明白女孩和產品之間有啥聯繫。
隨便看看英國、歐洲其他國家或美國的媒體,你會發現廣告商奉獻的承諾全都有戀愛情結,從汽車到雙層玻璃,再到白色珍藏限量版的中國小飾品。在這個工業化世界,服務業主導型經濟大大增加了消費量和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廣告商則充當了破壞環境的炫耀性消費的拉拉隊隊長。即使是最大的百科全書,也無法盡數羅列商業上種種違反自然規律的關聯。人們需要時間來搞清楚,消費社會的基本虛假承諾,其實就是一種過剩購物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維持感官滿足的行為。
就這樣,在一個幾乎仍要完全依賴化石燃料,同時還產生全球變暖副作用的經濟體系里,人類最強大的生命力偏偏要不自覺地與其最具破壞性的行為緊密相連。重新再看看金星。事實上,沒人確切知道地球生物圈會發生怎樣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回應未來幾百年的全球變暖。但是在這方面,好事會很少,大多數將是很糟糕的情況。只不過,無論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或甚至是遙遠的未來,地球都不大可能演變出像金星上那種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大氣。
但問題是,它根本沒必要變成金星。因為早在生命完全不可維持之前,數百萬人的生活已經變得極其艱難,而更多的人則已無法生存。現在,人類正進入一場氣候“輪盤賭”遊戲,我們要預測的自然生態系統反應,幾乎已經超出我們所有聰明才智和尖端技術的掌控範圍。究竟我們有多脆弱?據巴西環境部長何塞·盧岑貝格爾(Jose Lutzenberger)最近開創性的說法,人類的處境遠比我們通常所知道的微妙:
生命得以存在和蓬勃發展的溫度範圍——即能夠進行生物化學活動的溫度範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烴類、核酸發生化學作用,活細胞和有機體生長發育的溫度範圍,也是水能夠以液態、氣態、固態三種物理形式存在的溫度範圍——與浩瀚宇宙中的溫度相比,是極其狹窄有限的。
宇宙間的溫度範圍,從外太空的近似絕對零度,零下273攝氏度,上至“熔爐爆聚式星體”內的數百億攝氏度。盧岑貝格爾讓我們把這個溫度範圍想像成一條直線,每1度為1毫米;那么這條線可以延伸幾十萬公里一直到達月球。
P4-5
記得我小的時候,父親的小企業曾雇用了一個廉價工。這個企業肩負著一項艱巨任務,即要促進全球半導體和微處理器的創新發展。某天那位雇員突發奇想,這想法對他來說可是很了不得的創舉——拍攝這樣一組照片,造型是把公司產品堆積在一名赤裸上身的當地玉女模特身邊。照片的背景是普通的熱帶伊甸園,畫面上的街角主要飾以波提切利式的房屋而不是細膩的風景。當時我絞盡腦汁,怎么都想不明白女孩和產品之間有啥聯繫。
隨便看看英國、歐洲其他國家或美國的媒體,你會發現廣告商奉獻的承諾全都有戀愛情結,從汽車到雙層玻璃,再到白色珍藏限量版的中國小飾品。在這個工業化世界,服務業主導型經濟大大增加了消費量和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廣告商則充當了破壞環境的炫耀性消費的拉拉隊隊長。即使是最大的百科全書,也無法盡數羅列商業上種種違反自然規律的關聯。人們需要時間來搞清楚,消費社會的基本虛假承諾,其實就是一種過剩購物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維持感官滿足的行為。
就這樣,在一個幾乎仍要完全依賴化石燃料,同時還產生全球變暖副作用的經濟體系里,人類最強大的生命力偏偏要不自覺地與其最具破壞性的行為緊密相連。重新再看看金星。事實上,沒人確切知道地球生物圈會發生怎樣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回應未來幾百年的全球變暖。但是在這方面,好事會很少,大多數將是很糟糕的情況。只不過,無論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或甚至是遙遠的未來,地球都不大可能演變出像金星上那種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大氣。
但問題是,它根本沒必要變成金星。因為早在生命完全不可維持之前,數百萬人的生活已經變得極其艱難,而更多的人則已無法生存。現在,人類正進入一場氣候“輪盤賭”遊戲,我們要預測的自然生態系統反應,幾乎已經超出我們所有聰明才智和尖端技術的掌控範圍。究竟我們有多脆弱?據巴西環境部長何塞·盧岑貝格爾(Jose Lutzenberger)最近開創性的說法,人類的處境遠比我們通常所知道的微妙:
生命得以存在和蓬勃發展的溫度範圍——即能夠進行生物化學活動的溫度範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烴類、核酸發生化學作用,活細胞和有機體生長發育的溫度範圍,也是水能夠以液態、氣態、固態三種物理形式存在的溫度範圍——與浩瀚宇宙中的溫度相比,是極其狹窄有限的。
宇宙間的溫度範圍,從外太空的近似絕對零度,零下273攝氏度,上至“熔爐爆聚式星體”內的數百億攝氏度。盧岑貝格爾讓我們把這個溫度範圍想像成一條直線,每1度為1毫米;那么這條線可以延伸幾十萬公里一直到達月球。
P4-5
序言
第二版序言
我發現,我所理解的世界如何發展的關鍵運作結構存在重大缺陷。
——艾倫·格林斯潘,美聯儲前主席,2008年10月
由於過去的疏忽,當接到這些再直白不過的警報時,我們已經跨進了一個危機時代……繼續拖延、折中和自我安慰式的權宜之計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取而代之,我們將開始生活在其後果之中。
——溫斯頓·邱吉爾,1936年11月12日1
石油當然是個麻煩物。這個可憎的東西!
——格特魯德·貝爾,巴格達,1921年
舊地重遊
那頭大象依然屹立不動。在它的腳邊,無數枚遊客投擲的硬幣閃閃發亮:可能是在告慰死者的亡靈;又或是一些小小的補償,藉以答謝它和它曾經居住的家園。距上次我訪問比利時布魯塞爾市的中非博物館以來,三年了,這裡幾乎沒有變化。一間間房子裡塞滿各種動物模型,僵硬地棲息在粗製濫造的非洲森林和草原背景布幕的襯托之下。
如果你三歲的女兒畫下了這些景色,你可能會充滿自豪感。而作為一家重要博物館的傑作,它們顯得滑稽又令人悲痛。就算是笑話,也是相當糟糕的一則。來到另外一間長形房子,這裡主要用於考察非洲的全球經濟貢獻,牆壁上的地圖詳細標註著非洲各個國家的情況,比如哪裡曾經有、哪裡現在有大型貓科動物和類人猿,哪裡有可以醃製進罐子裡的魚。
這就是非洲,大自然的希望之地,原始、令人興奮又充滿了危險。這裡的生命終日等待著被追獵、捕捉、馴服或宰殺。展示廳內,兩具相互環繞的鱷魚定格在玻璃櫥里,彎曲的長尾巴,齜牙一笑,那嘴巴似乎越咧越大。這就是非洲,天然財富的聚寶盆,要接受開採、收割、採摘、壓榨和攫取。牆上標繪著各種圖表的地圖通常都簡化了陸地情況,特別是剛果,被精心繪製成一系列資源開採地:石油、棉花、咖啡、糖、大米、玉米、黃麻、棕櫚油、鑽石、鈷、錫、銅和黃金。用一個專門術語來描述,就是“資源詛咒”。
博物館可能會做出片面的辯解: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它代表的正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歐洲看待和對待非洲的方式。但是這種爭辯毫無意義,它根本不能幫博物館逃脫罪責,充其量是為能在將來重複過去的錯誤做好了心理準備。不管怎么說,毀滅人類文明、摧殘和屠殺當地人民以支持歐洲新興經濟體發展的真相,就這樣漸漸地煙消雲散了。
當某塊大陸被簡化成經濟植物學、農學和地質學,它便會被一雙雙透過冰冷的會計學鏡片、漠視悠久歷史和多樣性文化的眼睛所研究。但是就在最近,人們對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中非的兇殘行為(第五章有簡要敘述)產生了新的興趣,迫使中非博物館乃至比利時,不得不更廣泛地重新評價自身的殖民歷史。介紹那段往事的兩個房間密不透風,裡面滿是面具、長矛,以及一臉茫然的大型貓科動物標本。
然而,當博物館講解到那段動盪不安的人類歷史時,語調往往很不情願,用詞模稜兩可且極為勉強。它赫赫然輕描淡寫地告訴來賓,比利時人和剛果人所經歷的這段歷史“各不相同”。它反覆強調,剛果人也參與了對自己的開發和剝奪,仿佛要在腐蝕者和被腐蝕者之間創造出某種道德等值。我們被告知,關注這段歷史的“熱忱和激情”一直延續至今。博物館不太願意提供另外那些完全相關聯的信息,即目前存在的一種繼續對非洲自然資源進行破壞性侵占的情勢,牽涉其中的還是原先那些強大的國家,或許還增加了好幾個。
但是,即便人們贊同挖掘出這段被埋葬了的殖民史,一種近乎病態的魔力仍會把你拖向博物館的石頭走廊。有種令人窒息的冷漠緊貼著四壁。這座頭牌國家博物館,就坐落在現代歐洲聯盟政治機構和行政部門的發祥地——某國的首府城市內。然而,驕傲地靜坐於院子中央,威嚴地向上揚起下巴的,是那個把國際關係建立在大規模殺戮、盜竊和欺騙上的代表人物的雕像。所有這些並沒有展現任何歷史啟示,卻恰恰掩飾了歷史的連續性。2008年底,剛果民主共和國再次瀕臨全面的衝突和災難。甚至在此之前,即從1998年起的短短10年裡,估計已有540萬剛果人死於戰爭。2
乘坐44路電車可以去往布魯塞爾市中心特弗倫(Tervuren)小鎮的公園,即博物館的所在地。電車返回去的時候,會穿越一大片樹林和草地,然後經過市內著名而華麗、具有新藝術風格的房子,此時,正好可以讓我仔細思忖其中的重大意義。雖然至今我仍舊不知該如何詮釋這個事實,但我幾乎是被驕傲地告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投向日本的核子彈所燃燒的鈾礦,來自比利時控制下的剛果。炸彈投放後,比屬剛果的杜浩特加丹加聯合礦業公司頭頭埃德加·塞涅爾,給美國核子彈計畫的負責人L?R?格羅夫斯寫了一封賀信(博物館陳列了該信的一份摹本)。我突然想到,目前核工業又死灰復燃,利用氣候變化為自身利益作辯護,這么一來,在非洲開採鈾礦的壓力將越來越大……但就在冥想這種極其複雜的歷史重演畫面之際,我的思緒被躡手躡腳走來的電車檢票員打斷了,那會兒,我們正在穿過一片樹林。
我搜遍身上那件布滿口袋的滑稽卡其短褲,終於摸出了車票。接著,檢票員把三名不懂法語、不懂佛蘭德語,只會一點點英語的日本學生狠狠刁難了一番。當時我看著他,神情一定讓他覺得很莫名其妙。幾個學生好像是買錯了票,被他趕下車時,我們仍位於空蕩蕩的公園中間地段,離市內還有很長一段路。從非洲大象到核子彈,鬆散斷續的思緒也許很容易令人冒出某些不合邏輯的結論。但是我望向那個檢票員的質問表情,實在掩藏不住我無聲的譴責:半個多世紀的殖民主義和投給日本的兩顆核子彈明顯已經太過分,竟然還要恐嚇這些手足無措的新一代倖存者?
一陣鐘聲響起……擴張與分化
我第一次去博物館是在三年前。當時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參詳與本書中心思想有關的事件的“官方”說法。
如今,全球經濟已經大大擴張,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同時還造成了巨大的生態債務。因此,我們的世界紛爭不和、反覆無常,我們的生活超出了環境資源的承受能力。
第一版的序言裡,開篇引用了威爾弗雷德·歐文的詩句,很值得再次重述:
我的火爐里傳來一聲嘆息,
那裡的煤炭,
嚮往生活在從前的大地
這該是它所有的回憶。
——威爾弗雷德·歐文,《礦工》
(逝世後發表於1921年)
接著,序言寫道:
本書講述的是地球的健康和國家的財富,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種種聯繫。同時也詳細談論了有關生態債務的問題。這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如果你使用的有限自然資源超出了你應有的份額,那么你就積欠了一筆生態債務。如果你的生活方式迫使生態系統超出其自我更新能力,那么你就積欠了一筆生態債務。
全球氣候變暖大概算是最明顯的例子……世界上部分諸如英國、美國之類的國家變得無比富裕,是因為它們超大量燃燒了我們有限的化石燃料遺產,這種行為引發了氣候的變化。[結果,]……孟加拉、南太平洋島嶼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等,要為此受盡折磨……
[遠超過]80%的世界經濟仍依賴於煤、石油和天然氣,人類對它們的需求也持續上漲。但是,因為我們必須降低這類燃料的使用以阻止氣候變化,所以這意味著,在一個碳約束的世界經濟體系內,沒有什麼能比財富分配問題更具有根本意義。這部書醞釀了很長時間。其中通過若干獨立章節,著重研究了各種阻礙減貧和環境保護的因素。具體來說,本書源於上個世紀末發生的“國際債務減免運動”帶給我的驚異:在這個世界上,那么多貧窮國家不得不向富國乞求救濟,而這些富國本身,卻正背負著更大且更危及生存的、但都被普遍忽視了的生態債務。
我沒有理由更改這些話。不過,第二版的出版讓我有機會檢驗第一版的一些評論和預測與現實的擬合情況。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保持不變,只有個別地方進行了些許修改;另外,這個版本偶爾也在無意之間多了幾分趣味;不過,最後增加的四個章節是全新部分。這些新內容指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第一版所強調的問題,同時還更加詳細地討論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重新審視最初的主題時,必然得出的一般結論是:很不幸,那些評論和預測都十分準確。逐一對它們進行詳細檢驗,每個觀點仍能令人產生共鳴,清澈響亮得有如暮鼓晨鐘——大多數針對的是最壞的情況,當然偶爾也反映了某些較好的形勢。
就讓我們從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入手:經濟是為誰服務?我們如何知道經濟是否興旺發達?畢竟,當前的種種情勢顯得非常混亂。
在2008年經濟大崩潰之前,等著購買高耗油型超級跑車的超級富豪排起了長隊。那個可能已經等了5年才驕傲地擁有一輛勞斯萊斯幻影雙門跑車的富豪,會同情那些排隊者。對許多人來說,這是財富的重大標誌。這部車價值41?2萬美元,穿行於城市擁擠的街道時,僅12英里就耗油1加侖。經濟崩潰沒有促成某種文化轉變,反而似乎為空前的勇氣和無恥的貪婪鋪就了道路。2008年10月,就在經濟損失估計已高達撲朔迷離的2.8萬億美元(即2800000000000美元)、數百億公款被調以支撐各個魯莽的金融機構之際,這些推助了這場危機的銀行管理層,仍在盤算著給高級管理人員頒發數百萬美元的年度獎金。
隨著全球變暖可能會越來越快、越來越不可挽回,這個真實世界也一直變得越來越艱險。只消粗略看一眼世界經濟,你會發現,最貧窮國家從全球經濟成長中獲得的利益,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已經不斷萎縮,更何況原本就少得可憐。
令人吃驚的是,世界將近一半的人口——27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2美元。3這樣的收入水平要想買一輛勞斯萊斯,僅僅靠聖誕節獎金是不夠的;在實際中,省下每一分錢並且不再有其他任何開銷的同時,你還得活到大約600歲才能攢夠這筆錢。
我們一直生活在優越無比的富足時代,就算銀行們變戲法似的造出太多錢,以至於盎格魯—撒克遜大不列顛和美國的強大經濟遭受到信貸(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債務)危機的重創,我們也無所損失。最令人震驚的是,估計97%以上的人類財富,創造於僅占0?01%人類歷史的近代時期。4然而這些財富的分配極其不平等。在過去10年裡,經濟每增長100美元,那27億窮人僅分得3~4美元。緊隨其後的,通常總是一連串令人沮喪的環境破壞,直接對最貧困人口的生計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金錢本來就不能用來衡量一切,但我們無法擺脫由收入水平產生的困苦,如果換成是在英國,那相當於一個人要用最低工資養活至少18個人的大家庭。
越來越多的文獻競相解釋世界何以變成了這副模樣,5而在本書的最後,我討論了一些能使我們以更進步的姿態向前發展的選擇方案。
不過在此之前,先讓我們做個大膽的構想,假設經濟的目的是要滿足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並為所有人能獲得長久、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礎,而且在同時間裡,不會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這意味著經濟要達到三重效果。它必須高效生產出我們的“必需品”(請注意,不一定是“想要”的;人類必需的東西絕不會全都是物質性的)。接著,它要有效確保人們能夠獲得並負擔得起他們的必需品——比如,擁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聚,應該可以像給電器插上電源那樣輕而易舉。
最後,這種高效性還得根據以下要求來衡量:要在這個島嶼式星球不可避免的生活環境限制下實現以上所有目標。這項終極考驗可以歸納為:“經濟應如何在提供長久幸福生活的同時,不必令地球付出沉重代價?”我們在實際中可以怎樣做到這一點,正是本書末尾討論的內容。
我發現,我所理解的世界如何發展的關鍵運作結構存在重大缺陷。
——艾倫·格林斯潘,美聯儲前主席,2008年10月
由於過去的疏忽,當接到這些再直白不過的警報時,我們已經跨進了一個危機時代……繼續拖延、折中和自我安慰式的權宜之計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取而代之,我們將開始生活在其後果之中。
——溫斯頓·邱吉爾,1936年11月12日1
石油當然是個麻煩物。這個可憎的東西!
——格特魯德·貝爾,巴格達,1921年
舊地重遊
那頭大象依然屹立不動。在它的腳邊,無數枚遊客投擲的硬幣閃閃發亮:可能是在告慰死者的亡靈;又或是一些小小的補償,藉以答謝它和它曾經居住的家園。距上次我訪問比利時布魯塞爾市的中非博物館以來,三年了,這裡幾乎沒有變化。一間間房子裡塞滿各種動物模型,僵硬地棲息在粗製濫造的非洲森林和草原背景布幕的襯托之下。
如果你三歲的女兒畫下了這些景色,你可能會充滿自豪感。而作為一家重要博物館的傑作,它們顯得滑稽又令人悲痛。就算是笑話,也是相當糟糕的一則。來到另外一間長形房子,這裡主要用於考察非洲的全球經濟貢獻,牆壁上的地圖詳細標註著非洲各個國家的情況,比如哪裡曾經有、哪裡現在有大型貓科動物和類人猿,哪裡有可以醃製進罐子裡的魚。
這就是非洲,大自然的希望之地,原始、令人興奮又充滿了危險。這裡的生命終日等待著被追獵、捕捉、馴服或宰殺。展示廳內,兩具相互環繞的鱷魚定格在玻璃櫥里,彎曲的長尾巴,齜牙一笑,那嘴巴似乎越咧越大。這就是非洲,天然財富的聚寶盆,要接受開採、收割、採摘、壓榨和攫取。牆上標繪著各種圖表的地圖通常都簡化了陸地情況,特別是剛果,被精心繪製成一系列資源開採地:石油、棉花、咖啡、糖、大米、玉米、黃麻、棕櫚油、鑽石、鈷、錫、銅和黃金。用一個專門術語來描述,就是“資源詛咒”。
博物館可能會做出片面的辯解: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它代表的正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歐洲看待和對待非洲的方式。但是這種爭辯毫無意義,它根本不能幫博物館逃脫罪責,充其量是為能在將來重複過去的錯誤做好了心理準備。不管怎么說,毀滅人類文明、摧殘和屠殺當地人民以支持歐洲新興經濟體發展的真相,就這樣漸漸地煙消雲散了。
當某塊大陸被簡化成經濟植物學、農學和地質學,它便會被一雙雙透過冰冷的會計學鏡片、漠視悠久歷史和多樣性文化的眼睛所研究。但是就在最近,人們對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中非的兇殘行為(第五章有簡要敘述)產生了新的興趣,迫使中非博物館乃至比利時,不得不更廣泛地重新評價自身的殖民歷史。介紹那段往事的兩個房間密不透風,裡面滿是面具、長矛,以及一臉茫然的大型貓科動物標本。
然而,當博物館講解到那段動盪不安的人類歷史時,語調往往很不情願,用詞模稜兩可且極為勉強。它赫赫然輕描淡寫地告訴來賓,比利時人和剛果人所經歷的這段歷史“各不相同”。它反覆強調,剛果人也參與了對自己的開發和剝奪,仿佛要在腐蝕者和被腐蝕者之間創造出某種道德等值。我們被告知,關注這段歷史的“熱忱和激情”一直延續至今。博物館不太願意提供另外那些完全相關聯的信息,即目前存在的一種繼續對非洲自然資源進行破壞性侵占的情勢,牽涉其中的還是原先那些強大的國家,或許還增加了好幾個。
但是,即便人們贊同挖掘出這段被埋葬了的殖民史,一種近乎病態的魔力仍會把你拖向博物館的石頭走廊。有種令人窒息的冷漠緊貼著四壁。這座頭牌國家博物館,就坐落在現代歐洲聯盟政治機構和行政部門的發祥地——某國的首府城市內。然而,驕傲地靜坐於院子中央,威嚴地向上揚起下巴的,是那個把國際關係建立在大規模殺戮、盜竊和欺騙上的代表人物的雕像。所有這些並沒有展現任何歷史啟示,卻恰恰掩飾了歷史的連續性。2008年底,剛果民主共和國再次瀕臨全面的衝突和災難。甚至在此之前,即從1998年起的短短10年裡,估計已有540萬剛果人死於戰爭。2
乘坐44路電車可以去往布魯塞爾市中心特弗倫(Tervuren)小鎮的公園,即博物館的所在地。電車返回去的時候,會穿越一大片樹林和草地,然後經過市內著名而華麗、具有新藝術風格的房子,此時,正好可以讓我仔細思忖其中的重大意義。雖然至今我仍舊不知該如何詮釋這個事實,但我幾乎是被驕傲地告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投向日本的核子彈所燃燒的鈾礦,來自比利時控制下的剛果。炸彈投放後,比屬剛果的杜浩特加丹加聯合礦業公司頭頭埃德加·塞涅爾,給美國核子彈計畫的負責人L?R?格羅夫斯寫了一封賀信(博物館陳列了該信的一份摹本)。我突然想到,目前核工業又死灰復燃,利用氣候變化為自身利益作辯護,這么一來,在非洲開採鈾礦的壓力將越來越大……但就在冥想這種極其複雜的歷史重演畫面之際,我的思緒被躡手躡腳走來的電車檢票員打斷了,那會兒,我們正在穿過一片樹林。
我搜遍身上那件布滿口袋的滑稽卡其短褲,終於摸出了車票。接著,檢票員把三名不懂法語、不懂佛蘭德語,只會一點點英語的日本學生狠狠刁難了一番。當時我看著他,神情一定讓他覺得很莫名其妙。幾個學生好像是買錯了票,被他趕下車時,我們仍位於空蕩蕩的公園中間地段,離市內還有很長一段路。從非洲大象到核子彈,鬆散斷續的思緒也許很容易令人冒出某些不合邏輯的結論。但是我望向那個檢票員的質問表情,實在掩藏不住我無聲的譴責:半個多世紀的殖民主義和投給日本的兩顆核子彈明顯已經太過分,竟然還要恐嚇這些手足無措的新一代倖存者?
一陣鐘聲響起……擴張與分化
我第一次去博物館是在三年前。當時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參詳與本書中心思想有關的事件的“官方”說法。
如今,全球經濟已經大大擴張,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同時還造成了巨大的生態債務。因此,我們的世界紛爭不和、反覆無常,我們的生活超出了環境資源的承受能力。
第一版的序言裡,開篇引用了威爾弗雷德·歐文的詩句,很值得再次重述:
我的火爐里傳來一聲嘆息,
那裡的煤炭,
嚮往生活在從前的大地
這該是它所有的回憶。
——威爾弗雷德·歐文,《礦工》
(逝世後發表於1921年)
接著,序言寫道:
本書講述的是地球的健康和國家的財富,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種種聯繫。同時也詳細談論了有關生態債務的問題。這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如果你使用的有限自然資源超出了你應有的份額,那么你就積欠了一筆生態債務。如果你的生活方式迫使生態系統超出其自我更新能力,那么你就積欠了一筆生態債務。
全球氣候變暖大概算是最明顯的例子……世界上部分諸如英國、美國之類的國家變得無比富裕,是因為它們超大量燃燒了我們有限的化石燃料遺產,這種行為引發了氣候的變化。[結果,]……孟加拉、南太平洋島嶼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等,要為此受盡折磨……
[遠超過]80%的世界經濟仍依賴於煤、石油和天然氣,人類對它們的需求也持續上漲。但是,因為我們必須降低這類燃料的使用以阻止氣候變化,所以這意味著,在一個碳約束的世界經濟體系內,沒有什麼能比財富分配問題更具有根本意義。這部書醞釀了很長時間。其中通過若干獨立章節,著重研究了各種阻礙減貧和環境保護的因素。具體來說,本書源於上個世紀末發生的“國際債務減免運動”帶給我的驚異:在這個世界上,那么多貧窮國家不得不向富國乞求救濟,而這些富國本身,卻正背負著更大且更危及生存的、但都被普遍忽視了的生態債務。
我沒有理由更改這些話。不過,第二版的出版讓我有機會檢驗第一版的一些評論和預測與現實的擬合情況。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保持不變,只有個別地方進行了些許修改;另外,這個版本偶爾也在無意之間多了幾分趣味;不過,最後增加的四個章節是全新部分。這些新內容指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第一版所強調的問題,同時還更加詳細地討論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重新審視最初的主題時,必然得出的一般結論是:很不幸,那些評論和預測都十分準確。逐一對它們進行詳細檢驗,每個觀點仍能令人產生共鳴,清澈響亮得有如暮鼓晨鐘——大多數針對的是最壞的情況,當然偶爾也反映了某些較好的形勢。
就讓我們從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入手:經濟是為誰服務?我們如何知道經濟是否興旺發達?畢竟,當前的種種情勢顯得非常混亂。
在2008年經濟大崩潰之前,等著購買高耗油型超級跑車的超級富豪排起了長隊。那個可能已經等了5年才驕傲地擁有一輛勞斯萊斯幻影雙門跑車的富豪,會同情那些排隊者。對許多人來說,這是財富的重大標誌。這部車價值41?2萬美元,穿行於城市擁擠的街道時,僅12英里就耗油1加侖。經濟崩潰沒有促成某種文化轉變,反而似乎為空前的勇氣和無恥的貪婪鋪就了道路。2008年10月,就在經濟損失估計已高達撲朔迷離的2.8萬億美元(即2800000000000美元)、數百億公款被調以支撐各個魯莽的金融機構之際,這些推助了這場危機的銀行管理層,仍在盤算著給高級管理人員頒發數百萬美元的年度獎金。
隨著全球變暖可能會越來越快、越來越不可挽回,這個真實世界也一直變得越來越艱險。只消粗略看一眼世界經濟,你會發現,最貧窮國家從全球經濟成長中獲得的利益,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已經不斷萎縮,更何況原本就少得可憐。
令人吃驚的是,世界將近一半的人口——27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2美元。3這樣的收入水平要想買一輛勞斯萊斯,僅僅靠聖誕節獎金是不夠的;在實際中,省下每一分錢並且不再有其他任何開銷的同時,你還得活到大約600歲才能攢夠這筆錢。
我們一直生活在優越無比的富足時代,就算銀行們變戲法似的造出太多錢,以至於盎格魯—撒克遜大不列顛和美國的強大經濟遭受到信貸(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債務)危機的重創,我們也無所損失。最令人震驚的是,估計97%以上的人類財富,創造於僅占0?01%人類歷史的近代時期。4然而這些財富的分配極其不平等。在過去10年裡,經濟每增長100美元,那27億窮人僅分得3~4美元。緊隨其後的,通常總是一連串令人沮喪的環境破壞,直接對最貧困人口的生計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金錢本來就不能用來衡量一切,但我們無法擺脫由收入水平產生的困苦,如果換成是在英國,那相當於一個人要用最低工資養活至少18個人的大家庭。
越來越多的文獻競相解釋世界何以變成了這副模樣,5而在本書的最後,我討論了一些能使我們以更進步的姿態向前發展的選擇方案。
不過在此之前,先讓我們做個大膽的構想,假設經濟的目的是要滿足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並為所有人能獲得長久、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礎,而且在同時間裡,不會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這意味著經濟要達到三重效果。它必須高效生產出我們的“必需品”(請注意,不一定是“想要”的;人類必需的東西絕不會全都是物質性的)。接著,它要有效確保人們能夠獲得並負擔得起他們的必需品——比如,擁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聚,應該可以像給電器插上電源那樣輕而易舉。
最後,這種高效性還得根據以下要求來衡量:要在這個島嶼式星球不可避免的生活環境限制下實現以上所有目標。這項終極考驗可以歸納為:“經濟應如何在提供長久幸福生活的同時,不必令地球付出沉重代價?”我們在實際中可以怎樣做到這一點,正是本書末尾討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