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斷裂格線

全球性斷裂格線

全球性斷裂格線(global faulted network)是由線性斷裂構造組成的全球性格線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性斷裂格線
  • 外文名:global faulted network
  • 簡介:由線性斷裂構造組成的格線系統
  • 基本特徵:方向性 全球性 直線性 長期性 
有五個基本特徵:①方向性。地球表面的斷裂系統有四個主要方向,即在南北向擠壓作用下產生的北北東、北北西向的X型共軛剪下斷裂系、遷就二者而成經向鋸齒狀斷裂系;在東西向擠壓作用下產生北東東、北西西向的X型共軛剪下斷裂系、遷就兩者而成近緯向鋸齒狀斷裂系;遷就北北東、北東東向剪下面而成北東向的鋸齒狀斷裂;遷就北北西、北西西向剪下面發育而成北西向的鋸齒狀斷裂;②全球性。上述不同方向的X型共軛剪下斷裂系和鋸齒狀斷裂互相交織構成的斷裂格線,具有全球性,還具有行星際意義。在具有剛性殼圈的月球和火星、金星表面X型斷裂格線和鋸齒狀斷裂也屢見不鮮;③直線性。斷塊說強調直線構造的主導性,雖太平洋型活動大陸邊緣有大量弧形構造,但其深構造位形態仍為直線狀。新生代褶皺帶中的大量弧形構造都是蓋層滑動的產物,受控於基底X型剪下斷裂系;當淺部地質構造遭受剝蝕後,留下的依然是直線構造;④長期性。地表顯現的全球格線無疑是中—新生以來形成的,控制現今地震帶分布的則是活動性斷裂格線。由於侵入岩帶的展布受斷裂帶控制,據呈條帶分布的綠岩帶的物質組成、分布特徵、構造形態和同位素年齡值等,可分為:早期者形成於30億年以前,多由鎂鐵質—超鎂鐵質岩(一般呈整合的層狀,大致沿南北向延伸,主要見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及少量中基性火山—沉積岩組成;晚期者主要形成於27億~26億年,多由基性—酸性火山岩或鈣鹼性火山岩及火山—沉積岩組成(大致沿東西向分布在北回歸線與北極之間的中緯度地區)。兩期綠岩帶可能代表最古老的地球行星斷裂格線,那時地殼厚度小、剛度小,處於高熱和可塑性強,最早期可能為塑性或韌性斷裂,隨後逐漸轉變為以脆—韌性斷裂為主和以脆性為主。月球、火星和金星上者開始形成的時期更為古老,可能在45億~35億年前;⑤統一性。格線的全球性、方向性,以及不同方向斷裂力學性質的有機組合表明,它們是全球統一應力場作用的產物。
總的來說,這是一種地理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