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中國工人權利保護

全球化下中國工人權利保護

《全球化下中國工人權利保護》是2013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燕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化下中國工人權利保護
  • 外文名:The Protection of Worker's Rights in China in the Global Horizon
  • 作者:林燕玲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4月1日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頁數:236 頁
  • ISBN:7511238491
  • 開本:16 開
  • 類型:人文社科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工會與勞動關係學研究者及關注者
本書收取了作者過去15年的主要學術成果。本書共有五編,主題分別是:工人權利意識研究;工會與勞動關係;反對就業歧視,促進工作中平等;體面勞動下的國際勞工標準以及專訪。

圖書目錄

第一編工人權利意識研究/1
第一篇工人權利意識研究初論/3
第二篇 中國工人權利意識的發育狀況及其原因分析/7
第三篇 國有企業工人權利意識的發展軌跡及其特徵/18
第四篇論農民工權利意識的發展軌跡及其社會意義/26
第五篇2009年勞動關係領域的標誌性事件分析
——從工人權利意識視角加以審視/36
第二編工會與勞動關係/43
第六篇 工資分配與工會的社會對策/45
第七篇應對全球化挑戰應提上我國工會的議事日程/63
第八篇加入WTO背景下的中國職工狀況/66
第九篇聚焦《職業病防治法》的實施/71
第十篇30年中國勞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演進與前瞻/82
第十一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工人參與/94
第十二篇勞工問題與社會和諧
——南海本田事件對中國勞動關係和工會的影響/98
第十三篇加強澳門博彩業工會工作研究報告/112
第三編反對就業歧視。促進工作中平等/127
第十四篇以第111號公約審視中國反歧視的制度建設/129
第十五篇論消除農民工就業歧視的國家擔當/140
第十六篇亞洲國家(地區)反就業歧視的借鑑與啟示/150
第十七篇 國際勞工組織關注職場性騷擾的視角/167
第四編體面勞動下的國際勞工標準/173
第十八篇經濟全球化對工人和工會運動的影響/175
第十九篇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勞工標準/181
第二十篇促進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198
第二十一篇沒有工會,市場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
——德國工會參與協調勞資關係的借鑑和啟示/203
第二十二篇 工會:市場經濟的調節器
——從國際化的“陷阱”看德國工會 /209
第五編專訪/217
第二十三篇唱響“勞動者之歌” /219
第二十四篇點評“富士康現象” /223
第二十五篇破解“加薪潮”的影響和衝擊/228
第二十六篇實事工程何其暖/232

作者簡介

林燕玲,法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現為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動關係系教授。國際勞工組織與國際勞工標準項目顧問和培訓專家。從事勞動關係與工會問題研究,重點研究國際勞工標準與中國勞動法比較和工人權利意識。主要研究成果有《國際勞工標準》《改革30年:中國工人權利意識的演進和培育》《德國工廠之旅》《反就業歧視的制度與實踐——來自亞洲若干國家和地區的啟示》《體面勞動:中國》等著作和論文等。

序言

自序
時間過得真快,要不是學院組織出版《學術文叢》,我還真的沒想過要好好總結和梳理一下近年來的學術成果。所以,在這裡,首先要感謝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在這本學術文叢中,我收錄了過去15年中的主要學術成果。選擇和取捨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由於考慮結構相對完整和字數的限制,有時候不得不忍痛割愛。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學術文叢共有五編,主題分別是:工人權利意識、工會與勞動關係、反對就業歧視、國際勞工標準、以及專訪。
2002年試圖研究“工人權利意識”的時候,其實我對工人權利意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基本上是一無所知。為此,我還寫了郵件,請教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石秀印研究員,他是我在2003年時理解“權利意識”的啟蒙老師。在中國,工人權利意識問題研究是一個嶄新的話題。因為前人研究不多,所以,無論是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視角都要白手起家。但那時,我就是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於是以這個題材申請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工人權利意識的衍生和培育(項目批准號:04BSH015)”。本編收錄的這幾篇文章,就是這一研究過程中的主要成果。研究側重於描述工人權利意識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軌跡,分析工人權利意識提升的原因和社會影響,並力圖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培育工人權利意識的政策建議以及其他相關社會政策。 200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工人權利意識的演進和培育》。我自己很清楚,我的貢獻並不是研究成果本身,而是在中國開始了工人權利意識的研究。
毫無疑問,“工會與勞動關係”是我的主要教學研究領域。很有意思的是,來到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其前身是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中國工運學院)後,我先後供職的兩個系,一個是工會學系,另一個是勞動關係系。記得上世紀80-90年代,常常是全院就做一個課題,這個課題通常由工會學系承擔,院長和系主任親自掛帥,團隊作戰是一個重要特徵。我收錄的“第六篇工資分配與工會的社會對策”,就是這樣的產物之一。當時團隊的成果是孫中范、桉苗、馮同慶主編的《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工會理論綱要與述評》,該書199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探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時期工會理論的重要著述。
市場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對工人和工會運動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寫了“應對全球化挑戰應提上工會議事日程”和“加入WTO背景下的中國職工狀況”。2001年,全國人大通過《職業病防治法》。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令世界矚目,同時,勞動者的職業衛生保護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職業病危害問題成為威脅我國勞動力資源可持續利用,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有當工人的經歷,又看到職業病危害問題的嚴重性,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於是,我編著了《職業健康與職業病防治教育讀本》, 並以“聚焦《職業病防治法》”為主題,在《工人日報》上發表4篇文章。
2007年到2008年,《勞動契約法》、《就業促進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相繼頒布實施,又適逢改革開放30周年,需要對勞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進行歷史回顧。為此,我與我的學生錢俊月撰寫了“30年中國勞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演進與前瞻”,也許是因為題材的關係,這篇文章的轉載率非常高。
2010年,人們把對勞工領域的關注集中在富士康N連跳和南海本田工人集體行動事件上。這一年10月,我去德國柏林參加全球勞動大學的年會,思考再三,最後,我以“Collective actions push trade union reform in China (工人集體行動推動中國工會改革)”為題,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不僅吸引了各國的勞工問題專家,而且引發大家對中國勞工問題的關注和討論。後來,國際勞工組織將我的這篇論文收錄在 Trade union and the global crisis書中,該書2011年已經出版發行。之後,我又在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舉辦的“2011·學術前沿論壇”上以“勞工問題與社會和諧——南海本田事件對中國勞動關係和工會的影響”為主題,發表主題演講。
這些年中,對香港和澳門工會工作的研究也是我研究成果的一個組成部分,特別是2007年我赴澳門,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澳門博彩業工會工作進行實地研究和訪談,最後完成了“加強澳門博彩業工會工作研究報告”。從對行業的狀況和特點入手,了解博彩業員工的生存狀況和工作狀況,工會工作的狀況和特點,進而進行分析並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說,這也是我職業生涯中的一段特殊經歷。
2011年,我被抽調參加中央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聯合調研,並籌備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表彰暨經驗交流會。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裡,我不僅對全國勞動關係的整體狀況有了直觀的了解,而且對勞動關係專業人才培養的迫切性有了更深的體會。作為勞動關係的專業人士,有機會向國家高層建言獻策,實乃榮幸。
關於“反對就業歧視”研究,一直都是在參與國際合作項目中進行的。最初在2004年參與挪威奧斯陸大學法學院反就業歧視的項目,我從國際勞工標準對就業和職業歧視的界定入手,系統的梳理了消除就業歧視的國際勞工標準,撰寫了“國際勞工組織消除就業歧視的勞工標準”研究。這篇3萬字的研究報告收錄在李薇薇和Lisa Stearns主編的《禁止就業歧視:國際標準和國內實踐》,該書2006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但是,由於篇幅太長,未能收錄在這本學術文叢中。
2005年,在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蔡定劍教授(2010年病故)的邀請下,我參加了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與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合作的反就業歧視研究項目。在項目中,我承擔了對中國農民工就業歧視狀況的研究,最後完成了一篇長達5萬字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是蔡定劍主編的《中國就業歧視現狀及反歧視對策》中的一篇,200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雖然這篇報告此次未能收錄,但是,學術文叢第十五篇“論消除農民工就業歧視的國家擔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在那個領域的研究成果。
2006年,中國政府正式批准了第111號公約,圍繞這一事件,我先後寫了多篇文章,包括“批准和實施《1958年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未收錄)。2008年,我參與國際勞工組織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項目“促進實施《1958年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第111號公約)”(2008-2009)。與以前的學術項目不同,這是國際勞工組織與中國政府的合作項目,我在項目中的角色是項目顧問和培訓專家。作為一個教師,我在培訓活動中與外國專家一起,為中國的政府官員、工會幹部和僱主組織的代表,以及其他社會團體的學員授課。學術文叢中第十四篇“以第111號公約審視中國反歧視的制度建設”,就是在授課中慢慢形成的一個講稿。
2008年以後,我又參與了亞洲若干國家和地區反就業歧視項目。這個項目要對我國台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韓國反就業歧視的制度和實踐進行實地考察,對菲律賓反就業歧視的制度進行書面研究。研究成果形成了由我主編的《反就業歧視的制度與實踐——來自亞洲若干國家和地區的啟示》,該書2011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學術文叢中收錄的第十六篇“亞洲國家(地區)反就業歧視的借鑑與啟示”就是這本書的導論。目前,這一研究還在繼續,最終成果會形成《亞洲若干國家和地區的司法和判例》一書。相信這些研究會對華人社會的反就業歧視提供借鑑和幫助。
關於“國際勞工標準”,應該說,是我成果最多的一個領域。從1999年赴國際勞工組織都靈培訓中心參加“國際勞工標準與工人權利”培訓,我與國際勞工標準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培訓的經歷使我發現了國內的空白領域。於是,我開始收集資料,分類梳理,潛心研究,終於在2002年出版了專著《國際勞工標準》(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7年,受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楊河清的委託,又主編《國際勞工標準》教材。我有關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勞工標準的文章很多,這裡選擇了兩篇,一篇是“經濟全球化對工人權利保護的挑戰”,另一篇是“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勞工標準”,前者刊登在求是《內部文稿》2000年第15期,後者收錄在常凱主編的《勞動關係學》一書中,該書2005年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有時候,我自己很感慨,從那么早就開始關注全球化條件下工人權利保護的問題了。
體面勞動是全球化時代的社會政策目標措施,現在已經深深地嵌出全球治理之中。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經濟全球化與工會”國際論壇開幕式的致辭中論述體面勞動,使“體面勞動”步入中國人的視野。我在全國工會院校師資培訓班上講授“關於實現體面勞動的若干問題”,反響很好。於是,在講稿的基礎上就有了學術文叢中的第二十篇“促進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一些院校老師建議,為何不把這個題材寫成一本書呢?在這個建議的鼓舞下,我對體面勞動進行了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也慢慢完成了《體面勞動—世界與中國》一書,很快就會與讀者見面。
經濟全球化對工人和工會的挑戰,需要各國工人和工會組織相互了解,進而相互理解,協調行動。這些年來,我一直從事國際工會運動的研究。 2008年,還組織參與了工會赴德國的考察,與鄭橋、張方偉以及劉麗臣主席合作,撰寫了《德國工廠之旅》。該書採用散文隨筆的手法,圖文並茂,讓讀者在工廠之旅中了解德國工人的生活和工作、企業委員會與工會的關係、工廠的今昔、工人所處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等等。該書出版後很受讀者歡迎。不過,學術文叢中收錄的是另外兩篇關於德國工會的文章,“沒有工會,市場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工會:市場經濟的調節器——從國際化的‘陷阱’看德國工會”,介紹德國工會如何參與勞動關係的調整機制。
這些年來,我也經常接受媒體的採訪和專訪。應該說,有的時候我還挺喜歡專訪的。專訪常常圍繞一個主題,有問有答。問的是社會大眾的疑問,答的是專業的視角。在這個過程中,學者通過專訪記者的問題,在第一時間就了解到了社會的脈搏。作為一個學者,你會感受到所從事專業的社會價值。由於字數所限,我只挑選了四篇專訪,即“唱響‘勞動者之歌’”、“實事工程何其暖”、“低工資低保障不能再持續”、“破解‘加薪潮’的影響和衝擊”。這四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關注了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探討了富士康N連跳的影響,以及加薪潮的影響和衝擊。專訪主題鮮明,形式活潑,社會客群面大。
總結過去15年的學術歷程,對國際勞工標準的學習,為我的研究打下了廣闊而堅實的基礎;反就業歧視的研究和培訓,為我搭建了一個國際化的平台和橋樑;工人權利意識問題研究,應該說是我鍥而不捨的創新。我想,正是有這些基礎、平台和創新,才使我對工會與勞動關係的研究,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成果。同時,為了搞好教學,就要在相關主題下深入學習和研究,研究的成果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多樣,達到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的效果。從為了某種目的去研究,到研究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這大概就是大多數學者經歷過的轉變。總之,科研不知不覺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名人推薦

《全球化下中國工人權利保護》一書是我國工人權利保護的研究專家林燕玲教授的成果結集與最新成果展示,是我國工人權利保護最權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