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傳播學引論

《全球傳播學引論》內容簡介:全球傳播學是近年來在西方逐漸興起的一門拓展型學科,是國際傳播學延伸和深化的產物。它從對外傳播發達的西方國家發端,日漸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受到了全球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同。 《全球傳播學引論》是國內第一本較為系統而深入地從學理上闡釋全球傳播的著作。它在借鑑、吸收國外全球傳播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構建起全球傳播學的理論基礎、分析框架和解釋範式,從發展歷程、基本特徵、控制方式和效果效應等多個維度基本上勘界和廓清了全球傳播研究的版圖;同時也為新的全球傳播語境下中國對外傳播的戰略決策提供了理論支持。其學科建設上的努力和貢獻顯示了全球傳播學的政治實踐品性和現實導向作用。 本托既可作為國內高等院校國際傳播學、國際關係學和國際行銷學等相關專業方向的教材,也可供相關領域科研人員、政府公務人員、跨國公司職員、各種非政府組織成員以及普通公眾閱讀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全球傳播學引論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16
  • 定價:30.00
  • 作者:李智
  • 出版日期:2010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1193568, 9787501193561
  • 品牌:新華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全球傳播學引論》編輯推薦: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關係,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國際傳播、全球傳播都是為了建立一種較為合意的人類關係。全球傳播的本質是全球關係。研究全球傳播,就是要在信息全球範圍內自由而均衡的傳播中建立理想的人際關係、群際關係和國際關係,並最終實現全球關係的公正化、合理化,在最大範圍內和最大程度上實現和保障全人類的自由和幸福。這應該是一般意義上的全球傳播研究的宗旨。〈br〉——摘自《全球傳播學引論》引言《迎接全球傳播時代的到來》。

作者簡介

李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01年),先後在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復旦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和博士後研究(2001-2005年)。主要從事政治哲學、國際關係學和國際(全球)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已出版學術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代表作包括:《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國際政治傳播:控制與效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試論國際傳播在國家樹立國際威望中的作用》(《國際論壇》2005年第1期)、《文化軟權力化的一種傳播學解讀》(《人文雜誌》2008年第4期)和《軟實力的實現與中國對外傳播戰略》(《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7期)等。

圖書目錄

引言 迎接全球傳播時代的到來
第一章 作為一門學科的全球傳播學研究綱領:
第一節 全球傳播學的學科內涵
一、全球傳播學的學科歸屬和定位
二、全球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第二節 全球傳播學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
二、國內研究
第三節 全球傳播學的研究範式
一、技術主義範式
二、政治經濟學範式
三、文化主義範式

第二章 全球傳播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印刷媒介時代的全球傳播
一、印刷媒介的全球化
二、全球傳播體系的萌發
第二節 電子媒介時代的全球傳播
一、電子媒介的全球化
二、全球傳播體系的擴展
第三節 網際網路時代的全球傳播
一、網際網路的全球化
二、全球傳播體系的成形

第三章 全球傳播的基本特徵
第一節 傳播主體的多元性
一、主權國家
二、跨國公司
三、國際非政府組織
四、個人
第二節 傳播內容的複合性
一、傳播信息種類的多樣性
二、傳播信息性質的混合性
第三節 傳播手段的融合性
一、傳播媒介的技術融合
二、傳播媒介的產業融合
第四節 傳播對象的主動性
一、客群的自主性
二、客群文化身份的多重開放性
第五節 傳播態勢的不均衡性
一、不均衡態勢的表現
二、不均衡態勢的成因
三、不均衡態勢的前景

第四章 全球傳播的控制
第一節 國家對全球傳播的控制
一、國家對越境信息控制的手段
二、國家對越境信息控制的模式
三、國家對越境信息控制的趨勢
第二節 國際組織對全球傳播的控制
一、作為全球傳播控制主體的國際組織
二、國際組織全球傳播控制的手段
三、國際組織全球傳播控制的實施及其效果

第五章 全球傳播的效應
第一節 民族國家主權的弱化
一、全球傳播衝擊國家主權的地緣邏輯
二、全球傳播瓦解國家主權的合法性建構
第二節 全球公民社會的形成
一、全球公民社會的建構
二、全球治理和全球民主.政治的實現
結語從國際傳播到全球傳播
——在全球傳播語境下增強中國對外傳播能力
附錄“全球傳播”主題閱讀書目(37種)
後記

文摘

一般而論,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信息傳播現象的一門人文社會科學。可以從不同的研究角度來對傳播學進行學科分類。依據傳播的方式,可分為人際傳播學、組織傳播學、大眾傳播學等;依據傳播的內容,可分為政治傳播學、軍事傳播學、經濟傳播學、科技傳播學、文化(藝術)傳播學等;依據傳播的類型,可分為文化內傳播學和跨文化傳播學;依據傳播的範圍,可分為地域(本土)傳播學、國內傳播學、國際傳播學和全球傳播學等。這些都是傳播學的研究分支即學科支系,它們共同構成了傳播學的學科體系。
在如此龐大的傳播學學科體系中,全球傳播學處於何種位置?它同傳播學的其他分支學科有什麼樣的關係?
全球傳播學是整個傳播學學科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傳播學系統中新近生成、顯露出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而,普泛的傳播學同它構成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與此同時,全球傳播學並不完全獨立於傳播學的其他分支學科如人際傳播學、組織傳播學、大眾傳播學、跨文化傳播學、國際傳播學、政治傳播學、文化傳播學等等,它不是同其他分支學科並立於傳播學體系內;相反,全球傳播學幾乎介入到所有其他的分支學科界域內,而所有其他的分支學科也無一例外地要涉及全球傳播學,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啟發。因而,全球傳播學與傳播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之間的關係既不是並列關係,也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而是交叉關係。
全球傳播學與傳播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之間的交叉關係意味著,全球傳播學不歸屬於傳播學中的任何一個支系,它既不歸於人際傳播學,也不歸於大眾傳播學;既不屬於跨文化傳播學,也不屬於國際傳播學;既不限於政治、經濟傳播學,也不限於文化傳播學。事實上,全球傳播既有人際傳播的成分,也有大眾傳播、組織傳播的成分;既有跨文化傳播的因素,又有國際即跨國傳播的因素;既含政治傳播的元素,也含文化傳播、經濟傳播等的元素。因此,在全球傳播學與傳播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之間必然存在著概念互動和範式交流。

後記

在我看來,就理想態而言,基於客觀性、普遍性(或者說,某種程度上的“教條性”)上的考慮,一部著作最好以“裸書”形式面世,而不要負贅“序言”和“後記”之類的價值評判性或情感誘導性言辭。一切交給讀者而讓作者“死亡”,這該是著作“到場”及“在場”的最高境界。
然而,出於寫作習慣和道義感驅使,我還是要寫下與本書的正文內容無關卻又關乎整個寫作行為的幾行文字——“致謝詞”。
首先,我十分感激我所在的學術團隊、以陳衛星先生為領導的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為我提供了無上純粹的學習和研究環境。其次,我要深深感謝我的碩士生們,他們在課堂上的傾心投入和熱情參與讓我盡享教學相長的樂趣。再次,我衷心感謝新華出版社新聞編輯室,其超拔的出版旨趣和謹嚴的編輯態度助力了我的學術成就。我還要藉此機會向復旦大學的黃旦先生、童兵先生,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展江先生和深圳大學的吳予敏先生表達我由衷的謝意,感謝他們在我的學術成長道路上所給予的思想上的指導和精神上的鼓勵。最後,我深情感謝我的妻子曉巍,她為我營造了一個溫馨的“陋室”,鞭策我安貧樂道,泰然任之;感謝我的女兒惟嘉,她“寬容”我捨棄了作為父親對她的養育天職,而把時間慷慨在這略顯蒼白的“學理”上——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她們還隨時為我備好字典、文具、靠墊、坐墊和溫熱的白開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