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振寰

全振寰(1912.10~1999.1),筆名全荃,雲南昆明人。中國民主同盟成員、中國作家協會雲南分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郭沫若研究學會理事。她於1946年8月即進入雲南大學任教直至退休,是雲大為數不多教齡近半個世紀的女教授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振寰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昆明
  •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
  • 逝世日期:1999年1月
  • 畢業院校: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談贊哈的產生和發展》
  • 主要成就:雲大為數不多教齡近半個世紀的女教授之一
人物生平,主要著述,

人物生平

應該說,全振寰和雲大的關係遠不止此。她在發表於1944年的散文《憶“會澤院”》中寫道:“雲大這塊土地,自我出生的時候起,就和它結下不解緣。”由於家住前清貢院(後來即是雲大校址)旁邊,“我被抱在母親手裡的時候,就幾乎每天若干次的穿過貢院到街上去”;貢院裡的大石坡和桑樹林是她童年玩耍的樂園。她親眼看著會澤院由開工到建成並“塗上’東陸大學’四個字”。值得一提的是,東陸大學開學典禮那天,當時正讀女師附小二年級的她,被選中擔任一個很有“歷史意義”的角色:在會澤院啟用的儀式上,把放在一個金色托盤裡的會澤院大鐵門鑰匙親手呈送給東陸大學的創辦人唐繼堯。1928年,在省立女子中學國中畢業後,她曾到東陸大學的預科就讀。只是半年後,有封建思想殘餘的母親以“那是男女同學”為由,仍命她轉回省立女中高中部。
1931年秋,全振寰考取“官費”到當時由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任院長的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讀書。讀書期間,她住在雲南會館。那時,聶耳由上海到北平學小提琴,也寄住雲南會館。他們不僅是原在昆明就熟識的老鄉,也是思想、情趣一致的好朋友。幾年的大學生活,據她回憶,過得勤奮而又充實。
1935年大學畢業後,她到北平《華北日報》任編輯。履職之餘她開始以“全荃”為筆名在雜誌上發表散文。今天翻讀她那時寫的文章如《一種人》、《月》等,仍有清新之感。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軍強占華北,她不願當亡國奴,逃出北平,輾轉由天津坐海船,取道香港,經越南海防,回到“大後方”的昆明。從1938年到1941年初,先後在昆華女中和粵秀中學任國文教員,由此開始了她延續大半生的教學經歷。
1941年夏,因家庭原因旅居重慶,先後擔任重慶第十四中學、鐘南中學教員;由於生活窘迫,又在重慶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任兼職講師。其中在鐘南中學的四年間,由於學校地處城郊一個名叫“山洞”的小鎮,使她有機會接觸社會底層的各類人物,對處於內憂外惠煎熬下普通百姓的痛苦和希冀,有深切的體會。在教書之餘,受當時也在重慶的大學時代業師、著名作家、翻譯家曹靖華先生的鼓勵,於1942年至1946年仍以全荃為筆名,在國內多家報刊發表了近20篇散文和小說。有的作品如《偶然的慰勞》、《羊癇瘋》、《罪犯》、《小舞弊大貪污》、《悼亡友澤泰》等,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統治造成的國統區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苦難;有的作品如《憶昆明》《憶“會澤院"》、《滇池上的船家女》等,則以抒情的筆調,寫出了對故鄉的深情眷戀和對底層人民的熱情謳歌。這些作品樸素而有深度,抒情與白描的手法運用純熟。
1946年抗日故爭勝利後,全振寰攜家回到昆明,受聘於熊慶來任校長的雲南大學在中文系執教。從此直到去世,由擔任講師到擔任教授,她再也沒有離開這座與她有“不解緣”的學府。當時昆明正處於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民主運動,進行垂死掙扎的“黎明前的黑暗”。她一貫追求進步 ,疾惡如仇惡如仇,在一片腥風血雨中更加看清了反動派的猙獰面目;她同情並支持學生“爭民主、爭自由”的愛國運動,期盼著光明的來臨。
解放以後,全振寰懷著建設新中國的極大熱情投入學校交給她的教學任務中去;同時結合教學,盡最大努力進行學術研究工作。她所擔任的主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這一必修課程。40多年來,圍繞這一主講題目,她先後講授過“中國現代文學名著選講”、“中國現代戲劇選講”、“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講”、“二、三十年代中國主要文學社團評介”等課題。這些課題,她不僅對本校(包括中文、歷史、外語等系)學生講授,而且接受邀請或受中文系派遣,曾先後到省中等教師進修學校、下關師專、雲南教育學院、昆明軍區文化大學和雲南人民廣播電視台講授。在教學中,她極其刻苦、勤奮,有高度的責任感。譬如“中國現代文學史”,至退休前,她對不同屆的學生已經講了不下二十遍,“中國現代文學名著選講”也講了不下十遍,講義全由自己編寫,印出講義供學生使用。但她絕不滿足於講義的一成不變,照本宣科,而是孜孜不倦地反覆修訂;第二年的講義總是在上一年講義的基礎上,資料有量的補充,觀點有質的提煉。她為教學付出了多少心血,可見一斑。對自己多年心血結晶的講稿,她從不保守,只要對全系教學、科研有利,她總是熱情提供給年輕教師參考。80年代,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生導師,她誨人不倦地進行深入細緻的指導,為中國文學新一代研究人才的成長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學術研究上,全振寰也不遺餘力,潛心追求。她治學態度嚴謹,一絲不苟。 憑著多年來教授中國現代文學、對資料占有的優勢,她著重對魯迅、郭沫若和聞一多進行深層次的研究,不斷撰寫有相當學術價值的論文,先後發表了《魯迅後期雜文藝術技巧的創新》、《個性解放的狂暴呼聲——郭沫若〔天狗〕的思想藝術特色》、《郭沫若的歷史劇對我國悲劇文學的重大發展》、《民主戰土的壯烈心聲——聞一多的散文》等十多篇有關現代文學研究的論文。1981年參與國內十四院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史》,全振寰執筆寫朱自清、冰心、聞一多三位作家作品的評述。該書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獲中國教育出版研究會西南區“優秀教育圖書獎”。在學術研究上,她堅持真理,敢於直言。1971年“文革”中,郭沫若出版了一本《李白與杜甫》,書中極力貶杜揚李,明顯迎合當時的極“左”思潮,帶有那個特定時代濃重的政治色彩;而當時發行這本書,就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她極不贊成這本書的許多論述,雖然作者是她素所崇敬的郭老,她也不願苟同。她決定寫一篇辯駁的文章。有同志好心從政治利害上勸她別自找麻煩,但她仍然不顧後果,發表了論文《杜甫、李白詩評中的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其膽識令人欽佩。
1958年,全振寰曾參加雲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西雙版納文學調查隊,任隊長。通過深入生活,與傣族民間歌手(“贊哈")的接觸,她對傣族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術研究又增加了新的課題。回來後,她陸續發表了《談贊哈的產生和發展》、《贊哈的貢獻》、《〔松帕敏和嘎西娜〕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產生的時代、地點》等多篇論文。
半個世紀以來全振寰紮根教壇,忠於黨的教育事業,一步一個腳印,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為祖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為雲南大學的進步與繁榮,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心血澆灌處,桃李遍神州。她生前的同事和學生對她在教學上的鞠躬盡瘁、在學本的不懈追求,在人品上的正直謙和,眾口一辭,給予很高的評價,在她墓碑上的銘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耕耘半世桃李灼灼永鑄師魂”。

主要著述

1.《杜甫、李白詩評中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雲南大學學報》1973年第2期。
2.《<松帕敏和嘎西娜>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產生的時代、地點》,雲南人民出版社初版及修訂後再版的《松帕敏和嘎西娜》。
3.《民主戰士的壯烈心聲——聞一多的散文》,三聯書店《聞一多紀念文集》,1981年北京。
4.《談贊哈的產生和發展》,雲南人民出版社《山茶》民族文學季刊1980年第3期,昆明,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雲南少數民族文學論集》,北京;雲南人民出版社《貝葉文化論》1990年。
5.《贊哈的貢獻》,《思想戰線》1981年第6期,昆明;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傣族文學討論會論文集》,北京。
6.《魯迅後期雜文藝術技巧的創新》,《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一輯《魯迅研究論文集》1981年10月,成都。
7.《中國現代文學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昆明(全振寰寫朱自清、冰心、聞一多的評述)。
8.《個性解放的狂暴呼聲郭沫若〔天狗〕的思想藝術特色》,《郭沫若研究學會會刊》第一輯,1982年,成都。
9.《為真理正義鬥爭到盡頭的屈原郭沫若歷史劇人物談之一》,《郭沫若研究學會會刊》第二輯,1983年成都。
10.《郭沫若的抗日歷史劇對我國悲劇文學的重大發展》,《思想戰線》1985年第2期,昆明。
11.《會澤院的開啟典禮》,《春城晚報》1991年5月23日,此文曾獲“雲南風俗雄寶杯”徵文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