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信息
| |
| |
| |
| 李晨陽、楊東來、肖志堅、李軍、何義權、趙軍、唐海燕、何春珍、王新春、劉鋒英 |
| |
| |
| |
項目摘要
本項目屬於地學信息化領域,是數字國土工程的重大項目,也是1997年至2002年間地礦勘查、地質調查信息化工作的龍頭項目。是國家地質礦產基礎資料庫主要組成部分。 全國1∶20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以下簡稱“20萬圖庫”)是基於40餘年全國已完成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由原地質礦產部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各省(區)原地勘(礦)局(廳)、各省(區)地質調查院或地質調查信息工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從1995年至2002年,歷經八年艱苦工作,共同完成的以空間數據為核心的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20萬圖庫主要內容是有1163幅地質圖數字信息的空間數據,含有水系、地層、構造、岩漿岩及輔助地質要素。數據建立在ArcGIS和MapGIS平台上,包含光柵地質圖、矢量化地質圖(製圖數據)、基於GIS的數字地質圖和基於GIS 的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四種數據產品形式。 除以上空間數據外,還包括對數據圖層、代碼劃分、命名以及建庫方法進行說明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設工作指南、資料庫質量監控指南、元資料庫工作指南等一批標準、規範與工作指南。另外,還有在ArcGIS平台上開發的以數據服務與分發為主要目的的數據管理系統。 全國1∶20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主要特點: 1.為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大型的地質學基礎空間資料庫,數據量大、覆蓋面廣、數據內容豐富。採集、處理了1163幅地質圖信息,覆蓋全國陸地面積71%。填補了我國基礎地質圖件空間資料庫的空白,對搶救和永久保存建國以來的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實現基礎地質信息資源共享、提高基礎地質圖件的使用效率、擴大服務套用領域與套用水平、推進地質工作的信息化和現代化,都具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資料庫數據產品多樣,包括光柵地質圖、矢量化地質圖、基於GIS的數字地質圖和基於GIS的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四種數據產品。全庫數據量達到80GB,大小圖層近30個,有效地質實體總數超過500萬個。 2.同時採用了經典與面向對象技術的數據模型,具備開放式資料庫特點。20萬圖庫的數據格式採用了國內外最先進、最流行的技術平台,數據格式完全公開,產品化程度高,附有非常詳細的數據使用說明。對於數據使用者,沒有施加任何技術障礙。數據使用者可以在ArcGIS和MapGIS平台上直接打開資料庫,也可以使用自行開發的軟體系統調用數據。 3.形成了具有地質調查特點的中比例尺空間數據採集、綜合處理技術、方法和流程;形成了針對地質調查特點的資料庫建設系列化思路,推動資料庫建設向系列化方向發展;形成了一系列地質調查行業建庫標準與技術要求,推動標準建設按照體系化方向發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生產資料庫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一系列具體的管理措施與辦法。 4.為社會與地質調查行業培養了大批空間資料庫建設與GIS套用骨幹。地質行業是空間信息密集的行業,急需大批GIS套用人才。從1995年開始,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培養了一支套用GIS的骨幹隊伍,包括原地質礦產部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原中國地質礦產信息研究院、各省(區)原地勘(礦)局(廳)、各省(區)地質調查研究院及地質調查信息工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以及其他有關院校上千人次直接參與此項工作,形成了分布於30個省市區的技術精良、吃苦耐勞隊伍;形成了橫向、縱向密切配合的以GIS套用為核心的信息化隊伍。 推廣套用簡況: 1∶20萬地質圖是最廣泛使用的地質工作用圖,在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農業地質調查評價、工程勘察等方面有重要的使用價值。 本項目成果已在地礦勘查、地質調查及公眾服務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套用。在國家政府決策、政府規劃、地質調查中,在全國14個重要成礦帶礦產資源評價項目中,在各省的礦產資源規劃項目中,在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中,在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項目中,在三峽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在省級地調部門對外合作以及在國家863計畫“基於SIG的資源環境空間信息共享與套用服務”課題中,均已利用了本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