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評價與關鍵技術》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長安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郭建強、文冬光、張森琦、李旭峰、王福剛、李小春、刁玉傑、王文科、胡秋韻、李義連、范基姣、張徽、趙學亮、孫晟、任妹娟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評價與關鍵技術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長安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主要完成人:郭建強、文冬光、張森琦、李旭峰、王福剛、李小春、刁玉傑、王文科、胡秋韻、李義連、范基姣、張徽、趙學亮、孫晟、任妹娟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170011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1-11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是一項具有大規模溫室氣體減排潛力和保障能源資源安全的戰略技術,其核心思想是將二氧化碳從集中排放源捕獲分離,然後運送到指定地點封存到地下儲層中,從而阻止或顯著減少向大氣排放。為摸清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家底和引領示範儲存新技術,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完成了一系列地調科研、國際合作項目,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構建了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區域級(E)、盆地級(D)、目標區級(C)、場地級(B)和灌注級(A)評價技術方法體系,為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評價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方法。評價了我國區域級和盆地級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與適宜性,建立了全國二氧化碳儲存綜合地理信息系統平台。全國盆地級儲存潛力為22583億噸,陸域和海域分別占32%和68%。按儲存介質類型,深部鹹水層儲存潛力最大,占95.6%,油氣藏及深部不可採煤層占4.4%。通過適宜性評價,圈定出341處目標靶區,總面積約51萬平方千米,總儲存潛力達2923.37億噸,為各級政府和企業實施碳減排提供了基礎數據。
2.與神華集團合作,建成我國首個深部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成功灌注二氧化碳30.2萬噸,實踐了全流程工程技術,形成了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選址調查勘查、鑽探與灌注工程、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的完整技術方法體系,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研發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模擬系統(CO2–GSM);構建出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大氣—地表—地下”立體監測體系,研製出了原位流體U型管取樣器和深層pH值原位監測系統等關鍵設備儀器,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3.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科研平台條件日趨完善。在陝西西安、青海平安分別建設了用於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環境影響、安全評價和監測技術研究的試驗場和野外觀測基地,建成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重點實驗室。揭示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CO2–水–岩化學作用機理,發現了深部微生物對礦物溶解/沉澱的促進作用;確定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蓋層力學作用機制,提出了蓋層力學穩定性標準;闡釋了二氧化碳一旦泄露可能對地下水和地表生態環境的影響機理,建立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及監測技術方法。為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的可持續、安全性與環境友好的工程實施,提供了基礎理論支持。
4.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與智慧財產權成果豐碩。培養博士生16人,碩士生55人;正式出版專著5部,圖集1部;獲國家專利授權16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軟體著作權8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7篇,EI或ISTP檢索論文20篇。
項目成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與規劃制定提供了基礎數據和科學支撐,為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儲備了一批備選場地和關鍵技術。在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現實情況下,對我國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