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中寨香火龍

全南中寨香火龍,流傳於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的民俗,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南中寨香火龍
  • 申報地區:贛州市全南縣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3-Ⅹ-25
  • 遺產類別:民俗
簡介,歷史淵源,主要內容,

簡介

相傳香火龍能驅邪避災、除妖降魔,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多少年來中寨陳姓子民一直對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不離不棄,每逢大年初一起,按當地習俗一連三晚舞龍。
中寨香火龍扎龍工藝精湛、比例緊湊協調,插龍程式嚴謹、遵循先後有序、造型準確。舞龍更是訓練有素、步調一致,活靈活現,配以打擊樂節奏時而低沉婉轉、款款而行、憨態可掬;時而高亢雄渾、排山倒海、虎嘯龍吟猶如蛟龍入海。中寨自然村最多時一晚上同時出現九條龍,因為各條龍之間爭強好勝,舞龍的賣力舞,敲鑼的使勁敲,因此在當地留下一句歇後語:打破銅鑼——算眾數!老少婦孺緊隨其後走街串巷,途經每戶人家門口均有鞭炮接龍,龍頭頷首以示謝意。遇有較為寬敞的坪地或曬穀場,必有一場全套演示。待到當晚舞龍結束圍觀民眾便一擁而上爭搶龍身上的殘香,據說,帶回家插在雞柶棚頭能避雞瘟。

歷史淵源

全南縣中寨鄉中寨村是一座有著620多年歷史的客家民系大村落,全村2336全部姓陳。自明朝洪武十三年中寨陳姓始祖——陳楊寶(字鳳安)開基以來,已有600多年,中寨香火龍一直伴隨中寨陳姓子民榮辱與共。
六十年代初期,中寨香火龍曾兩度受縣政府邀請配合縣政府的表彰大會進城舞龍。文化大革命期間,香火龍活動被中斷,道具被付之一炬,打擊樂器也束之高閣。改革開放後,香火龍又逐漸得以恢復,成為村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主要內容

表演
表演人數:中寨香火龍每逢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連舞三個晚上,一般有22人參加表演,其中:龍頭1人、龍中9人、龍尾1人,鯉魚1人,火球1人,打擊樂5人、對聯2人、橫屏2人。如遇潤年龍中再加2人。總之,一條龍只能是奇數,如人手不夠龍中也可為7節。
準備工作:香火龍的基本造型以簡易木架為依託,主要是用稻草紮成龍的雛形再插上香火,在黑夜中以香火的燃點勾勒出一條活靈活現的火龍,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插龍前打好木樁將每節紮好的雛形用竹蔑或繩子固定在木樁上便於插香。插龍前所有香要進行預燃,用火堆點燃香頭後即刻用灶灰埋滅,每根香留炭頭插上後易於點燃。
表演場面:舞龍當晚,人們早用晚餐,自帶火把齊聚一起只等天黑。一聲令下,大家七手八腳一陣忙碌點著香龍,表演者各就各位解開木樁,打擊樂起。首先,舞龍頭者到祖堂牌位前面向牌位龍頷三首(打擊樂驟停)呼曰:“天靈靈地神神,列祖列宗護祐定,讀書登頭榜,習武考狀郎,風調雨順六蓄旺,香龍帶來大吉祥!”隨後表演正式開始,走街串巷老少婦孺緊隨其後,途經每戶人家門口均有鞭炮接龍,龍頭頷首以示謝意。遇有較為寬敞的坪地或曬穀場,必有一場全套演示,此時人們翹首圍觀。煙花、鞭炮此起彼伏,真是萬人空巷、熱鬧非凡。待當晚舞龍結束圍觀民眾便一擁而上爭搶龍身上的殘香,據說,帶回家插在雞柶棚頭能避雞瘟。
活動結束:舞至大年初三最後一晚,舞完後則要舉行送龍儀式:舞至河邊拔去殘留香茬丟至河中,呼曰:“大龍歸大海,小龍歸小海,明年春節倒轉來!”再拆去稻草扎條付之一炬,該年的舞龍活動全面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