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梆(內鄉宛梆)

宛梆

內鄉宛梆一般指本詞條

宛梆,河南省內鄉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宛梆是一個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生長並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陽及周邊廣大地區,早期人們稱它為唧唧梆、老梆子、南陽梆子等,因南陽古稱為“宛”,故1956年南陽行署正式將其命名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陝西的東路秦腔(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後,與南陽當地的民歌小調、民間說唱融合後,演變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宛梆主弦為秦腔早期大弦,發音高亢,宛如鳥啼,與棗木梆子搭配,風格獨特。宛梆唱腔音樂屬板腔體,輔以月琴、三弦、墜胡,以棗本梆擊節,並配之以大鑼、單皮鼓等打擊樂器,給人以粗獷豪邁、激越、奔放的感覺。

2006年5月20日,宛梆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2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宛梆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遺產編號:Ⅳ-24
  • 申報地區:河南省內鄉縣
  • 保護單位: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起源,發展,文化特徵,唱腔,伴奏樂器,腳色行當,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社會活動,

歷史淵源

起源

宛梆的生成尚有不同說法:一說它是豫劇的一個支脈,有“二百年前是一家”的說法,也有記載說豫劇流傳至南陽一帶,稱作“南陽梆子,它與豫劇應是同族、同宗、同根。一說它是明末清初時,由陝西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傳入河南南陽後,結合當地的鄉音俚語、民歌小調、民間說唱,逐新演變而成的。它早期被稱作“西調”,可能是指西邊來的唱調。清末民初人張嘉謀在修訂《南陽府志》時曾批註雲,南調起於明代。周始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說,南陽梆子“則為河南梆子的豫西調,其成為一項劇種,系清代乾隆以後,初起於河南南陽”。馮紀漢在《豫劇源流初探》中指出:“道(光)、鹹(豐)以前,豫南、淮北一帶的沙河兩岸,普遍流行著南陽梆子。它在形成過程中曾受到了具他劇種,如崑曲、弋陽腔弦素、羅戲的影響,逐漸成為一個新的劇種。

發展

清道光至民國二十年(1821~1931年)間,是宛梆劇種興盛時期,其班社遍及南陽各地。
20世紀30年代以後,宛梆日趨衰落,多數班社相繼解散,藝人流散,至20世紀40年代末,僅有極少數戲班,時演時停。至1949年已面臨絕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內鄉縣南陽梆子劇團組建。
1957年後,劇團相繼培養了數批青年演員,又加工整理了《江江河》、《黑打朝》、《洛陽點炮》等劇目,同時編演了《回門》、《白求恩》、《追求》等現代戲。
20世紀60年代,宛梆的音樂工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唱腔進行了一些革新。

文化特徵

唱腔

宛梆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板類大體分作【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及【雜調】五大部分。演唱有本腔和假腔兩種,假腔俗稱“花腔”,是比二本腔高一個“8”度的假無字行腔唱法。喜、器、哀、樂均可表現。【慢板】中的假腔有【頭腔】、【二腔】、【三腔】、【老三腔】、【工字調】等,【流水板】、【二八板】中的假腔有【陽腔】、【尾巴揚腔】、【子場腔】、【花陽腔】和【小哭腔】多種。其中【工字調】、【花陽腔】激越甜美,使聽者悅目賞心,陶然流連,各種哭腔又會使人聲淚俱下,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包括大弦、二弦、墜胡、月琴、嗩吶、小鑼、手鑔、板鼓、大鑼、大鑔、大鼓、戰鼓、棗木梆子等。宛梆主弦為秦腔早期大弦,發音高亢,宛如鳥啼,與棗木梆子搭配,風格獨特。

腳色行當

宛梆腳色行當傳統上講“四粱”、“四柱”,是按腳色的主次劃分。四梁即大紅臉、大花臉、小生、小旦;四柱即二紅臉、二花臉、二旦、頭三花臉,並有兼行代腳的傳統。

代表劇目

宛梆有傳統劇目600多出,經常上演的有300多出,反映的故事上至商、周、春秋戰國,下至明清,多為“征戰”和“袍帶戲”,民眾稱之為“大戲藝人們把所演傳統劇目編成了口溜:“《和氏壁》、《九蓮燈》,《火燒戰船》、《宇宙鋒》;《大江東》、《小江東》,《刀劈楊潘》、《混園鏡》,《董家嶺》、《十三宮》,《樂毅伐齊》、《戰樊城》。”還有:“五征”、“六州”、“七收”、“八大關”、“九大山”。以及《百花詠》、《盜宗卷》、《前後楚國》、《米糧川》;《黑打朝》、《花打朝》;《斬蔡陽》、《斬黃袍》;《取都》、《黃鶴樓》,《逼宮》、《盜印》、《富貴圖》;《桃花庵》、《賣苗郎》,《羅煥跪樓》、《對花槍》;《打觀》、《吊山》、《雙送妹》,《頂燈》、《趕車》、《玉虎墜》,《三娘教子》、《春秋配》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宛梆既有陝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樂的平整規範,還有楚樂的委婉清麗,它用以烘托感情的假腔為高八度無字行腔,系宛腔一絕,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受中原文化、秦晉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養的宛梆是研究河南梆子早期生態的標本。

傳承現狀

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於豫劇、河南曲劇的興起和迅速流傳,宛梆漸趨衰落,只剩下內鄉縣一家國有宛梆專業劇團還在艱難地傳承著這一古老的民族藝術火種,有必要及時加以搶救和維護。

傳承人物

程建坤,男,漢族,1942年生,河南內鄉人。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宛梆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作曲。
周成順,男,漢族,1957年生,2009年去世,河南內鄉人。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宛梆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

保護措施

河南的宛梆劇種,除了省里確定宛梆藝術的傳承人之外,河南省南陽市和內鄉縣各級政府對於宛梆劇種及其演員也都給予了保護和扶持。南陽市已經在考慮對內鄉縣宛梆劇團實行財政全供,以解決內鄉縣宛梆劇團的後顧之憂。內鄉縣針對宛梆的保護和發展制訂了詳細的五年發展計畫,其中也特別提到了要使宛梆藝術得到有效傳承,使後繼人才源源不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獲得宛梆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59年,在河南省第二屬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演出《化心丸》全劇和《汶江河》選場《打繡房》、《長春宮》、《出征》,杜林保獲表演一等獎,王大英獲表演二等獎。1992年,傳統戲《打金枝》一劇參加文化部舉辦的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周成順獲優秀表演獎。

社會活動

2018年11月22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清華大學戲曲進校園——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第二場大戲宛梆《潼台關》在清華大學精彩亮相。
2019年10月2日,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