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東南部早前寒武紀孔茲岩系成因及含礦性

《內蒙東南部早前寒武紀孔茲岩系成因及含礦性》是由長春地質學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盧良兆、靳是琴、徐學純、劉福來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東南部早前寒武紀孔茲岩系成因及含礦性
  • 成果登記號:19910871[05181]
  • 第一完成單位:長春地質學院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10871[05181]
項目名稱
內蒙東南部早前寒武紀孔茲岩系成因及含礦性
第一完成單位
長春地質學院
主要完成人
盧良兆、靳是琴、徐學純、劉福來
主題詞
孔茲岩;麻粒岩;變質岩;成因;含礦性;磷礦;石墨礦

成果摘要

內蒙東南部集寧地區有呈獨立分布的大西積孔茲岩建造,與另一套大面積的麻粒岩相且漸變過渡。經研究,其原岩為似復斑石含粘土質長石砂岩-富粘土夾粘土岩和粉砂岩建造,形成於陸殼構造基本穩定狀態的大陸邊緣廣海和REE表明物源區基岩主要為TTG系列侵入岩。該建造經歷了太古宙未和早元古末(1900-2000Ma)兩次變質事件的疊加,礦物的PTt軌跡均為順烽期溫壓條件分別為800-900℃,8-10Kb和700-740℃,6-7Kb。第後PTt軌跡出現減壓為主的過程,顯示其具有更明顯的碰撞造山帶特徵早前寒武紀時期,經歷了四幕構造變形作用,D1:具早期層間高溫塑性D2:出現於M1烽期階段,形成區域性緊閉褶皺和岩石中的片理;D3:形某些穹窿及盆形構造;D4:發育於M2烽期階段及稍後階段,以韌性變形活動有兩期,孔茲岩系中廣泛發育的花崗岩為早元古末期鋁過飽和鉀質地構造演化和孔茲岩系可能成固模式可以認為是:在太古宙未,地殼由沖和區內上殼岩中構造疊置而加厚,沉積岩系在30-40km深處經麻粒岩早元古末,下地殼因強烈逆沖作用發生第二次變質作用及鉀質花崗岩漿形作用。孔茲岩系中的石墨和磷的富集是受原岩建造沉積環境所控制。岩系和麻粒岩建造的過渡帶是找石墨和磷的有利地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