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0年,經鄂托克旗政府批准,建立了旗級“鄂爾多斯甘草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保護區位於
鄂托克旗西南部,
地質構造體系處於鄂爾多斯盆地的中西部,是新華夏構造體系和祁(祁連山)、呂(呂梁山)、賀(賀蘭山)山字型構造體系中形跡相對微弱的地帶。保護區主要的岩係為中、
新生界的紅色陸相碎屑岩系和下白堊系綠色碎屑岩系、第四紀鬆散堆積層。地處
鄂爾多斯高原西南部,大部分為緩慢起伏的波狀高原,西南部連線著連綿起伏的毛烏素沙地,北部是都思圖河流域的寬谷窪地。保護區地貌主要由波狀高原、沙地及河谷地形組成。
土壤
保護區土壤呈水平地帶性分布比較明顯,隨著地形的變化和生物氣候等因素的限制,保護區內地帶性土壤主要有
棕鈣土,非地帶性土壤有風沙土、草甸土和鹽土。
氣候
保護區地處內陸,屬中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長夏短,春遲秋旱,氣溫年月較差大,寒暑變化劇烈,氣候乾燥,每當高空面風槽向東移動,光照充足,積溫有效高,降水量少,蒸發量大,乾旱風多,災害性氣候多,素有“十年九早”之稱。其年平均氣溫6.5℃,極端最高氣溫36.7℃,極端最低氣溫-35.7℃,≥10℃積溫為2800~3300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272毫米。
區域範圍
內蒙古鄂爾多斯甘草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南部鄂托克旗查布蘇木境內,距旗政府所在地烏蘭鎮60公里。保護區東以S214線(烏蘭鎮一靈武縣)為界,南臨鄂托克前旗,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陶樂縣毗鄰,北以都斯圖河為界,地理坐標東經106°59’~107°29’,北緯38°39’~39°04’,東西最長44公里,南北最寬38公里。保護區總面積144762公頃。
保護目標
重點對象
甘草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以保護烏拉爾甘草為代表的瀕危野生植物種群、脆弱的荒漠草原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的野生植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生態系統
植物
截至2012年,保護區有
維管束植物222種,隸屬於48科150屬,占鄂托克旗植物總數的47.8%。在222種植物中,有蕨類植物1科1屬1種,
裸子植物1科1屬2種,
被子植物46科148屬219種,其中,國家II級保護植物1種(草麻黃)。具有10種以上的大科有:菊科(43種)、禾本科(38種)、豆科(17種)、藜科(12種),以上4科共有植物110種,占保護區植物總數的49.3%,其它44科112種,占保護區植物總數的50.5%。
動物
根據實地調查,截至2012年,保護區共有脊椎動物132種,其中,兩棲類1目2科3種,爬行類2目4科9種,鳥類13目29科96種,鳥類中,(黑)鳶、
蒼鷹、雀鷹、松雀鷹、大蔫、毛腳籬、白尾鷂、禿鷲、白腹鷂、游隼、獵隼、燕隼、紅腳隼、紅隼、
蓑羽鶴、鵰鶚、縱紋腹小鶚等為國家II級保護鳥類,獸類5目9科24種。
生態價值
甘草是豆科(Leguflzinosae)甘草屬(GlycyrrhizaL)植物,為世界性藥材商品,也是一種重要的食用、飼用及其它輕工業用的原料商品,其品種多、用途廣、銷量大、市場競爭激烈。內蒙古鄂爾多斯甘草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西南部的荒漠草原區,是烏拉爾甘草分布的中心地帶。在甘草品種中以烏拉爾甘草品質最好,尤以鄂爾多斯西南部所產“梁外甘草”、“王爺地甘草”為傳統地道藥材,已有數百年的開發利用歷史。在這裡建立甘草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以甘草為主的植物種群,把保護區作為甘草的種源基地,擴大甘草種質資源,對中國今後甘草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及保護區周邊的社區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保護區的建立可有效的保護該區以烏拉爾甘草為代表的瀕危野生植物種群及其賴以生存的荒漠草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使甘草種群數量得到有效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