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 地址 :內蒙古
  • 下設:8個研究室及開發公司
  • 科研成果:內單314、內單205、內單402等
機構簡介,科研力量及設施,科研發展,科研成果,科研精神,

機構簡介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是集新品種選育、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良種生產、種子銷售、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科研和成果推廣套用機構。是國家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內蒙古)、國家大豆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內蒙古)、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新品種推廣示範基地(呼和浩特市)的依託單位。

科研力量及設施

玉米研究所下設8個研究室及開發公司,分別是種質資源研究室、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室、玉米栽培技術研究室、大豆研究室、油菜研究室、生物技術室、農科技術開發公司和辦公室。 現有職工36名,其中正高級人員6人,副高級人員8人。有辦公樓、實驗室、作業室、網室、種資源庫2800m,親本庫、種子庫1500m,水泥晾曬場2500m;有實驗儀器105台套,種子加工儀器設備45台套,農機具20台套;在院內有試驗田220畝,原種圃100畝。

科研發展

玉米研究所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促進科研發展,以項目和課題的實施帶動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1997年以來,玉米研究所承擔國家科技部農業成果轉化、國家農業部科技跨越計畫、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國家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自治區科技攻關、自治區創新引導、自治區自然基金重大、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自治區科技創新、院青年基金項目等20餘項。通過項目實施,種質資源儲備量達7000餘份,類型豐富,在自治區處領先地位;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雜優模式利用、雙親選擇、合理組配、雜交種鑑定、高級產比、異地鑑定、壓力選擇、品種試驗的新品種選育體系,育種效率顯著提高,後備品種不斷。開展了生物技術在玉米育種中的套用研究,通過SSR分子標記,基本劃分並了解骨幹自交系和外引系親緣關係,建立數值化系譜,確立基礎組建模式和雜優模式;計算全面套用到科研的各個環節,建立了種質資源、自交系選育、品種篩選、品種管理、生產狀況、生產條件等資料庫,通過計算機模擬育種,提高新品種的入選率和選育速度;玉米科研育種在國內處於先進水平,區內處於領先水平。

科研成果

2004年以來,通過自治區審定委員會審定玉米新品種11個,其中內單314、內單205、內單402、內單302實現品種轉讓,聯合開發。內早9、內單205、內單314等品種已成為我區不同熟期的主栽品種,其中內單314在自治區中晚熟玉米品種中居於領先水平,畝產量比對照增產10%以上,具有耐密、抗倒、超高產等優點,該品種在高產創建活動現場測產中,2006年創造了內蒙古玉米單產1158.9kg/畝的歷史高產紀錄;2007年單產1061.3kg/畝,創內蒙古河套平原黃灌區玉米高產紀錄;2008年畝產1209.3kg,刷新了河套平原玉米高產紀錄;2009年萬畝高產田平均產量為1002.1kg/畝,刷新東北內蒙古區春玉米萬畝連片高產紀錄。近幾年的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1000萬畝以上,取得了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
近五年共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自治區農牧業豐收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在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科技論文60餘篇。

科研精神

玉米研究所將秉持“團結、奉獻、求實、創新”的理念,以科研為基礎,以農業科技創新為使命,以創經濟效益為中心,用全體職工的汗水、智慧和創造回報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