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業學校志(1924-2008)

內蒙古農業學校志(1924-2008)

《內蒙古農業學校志(1924-2008)》是由李永義、盧劍編撰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農業學校志(1924-2008)
  • 作者:李永義、盧劍
  •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 類別:地方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決定,內蒙古農業學校於2008年3月正式併入內蒙古大學,為她八十五年的辦學歷程畫上了句號。為了弘揚、傳承內蒙古農業學校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並為內蒙古自治區的職業教育史留下光輝的一頁,學校決定編撰《內蒙古農業學校志(1924-2008)》。

作品目錄

封面
內蒙古農業學校志
題詞
圖片
1964年,中共內蒙古農業學校委員會書記羅為群(第四排序起第五人)在北京參加全國農業教育工作會議,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2003年,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書記儲波(左二)、人民政府主席楊晶(左一)視察內蒙古農業學校乾燥花企業。內蒙古農業廳廳長吳永新(右一)、巾共內蒙古農業廳黨組書記王守陸(右三)陪同,內蒙古農業學校校長李永義(右四)、呼和浩特卉達隆乾燥花開發中心主任張荷亮(右二)匯報
2006年底,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內蒙古大學校長連輯(右三)參加內蒙古農業學校職工迎新年慶祝活動,圖為連輯副主席看望、慰問老教師。內蒙古農業學校校長李永義(右四)、中共內蒙古農業學校委員會書記盧劍(右一)和內蒙古農業學校副校長王玉芬(右二)陪同
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傅守正(左二)、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廷武(左一)、寶音德力格爾(左三)在內蒙古農業學校現場辦公,研究學校發展問題。內蒙古農業廳黨組書記、廳長雲德奎(右一)陪同
198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趙志宏(左一)參加內蒙占農業學校建校60周年慶祝活動,並簽字留念。中共內蒙古農業學校總支書記王步成(右一)陪同
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傅守正(前排左二)、內蒙古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廷武(二排左五)參加內蒙古農業學校圖書電教樓落成典禮儀式。內蒙古農業廳黨組書記、廳長雲德奎(前排右一)、內蒙古農業廳副廳長王守陸(前排左一)陪同
1989年,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張丁華(後排右一)視察並看望內蒙古農業學校學生學習生活情況,張副書記高度讚揚內蒙古農業學校師生沒有停課和上街遊行的行為。內蒙古農牧漁業廳第一副廳長趙玉璞(後排右二)陪同
2002年,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白志健(右二)觀摩內蒙古農業學校園藝專業學生的乾燥花插花作品。中共內蒙古農業學校委員會書記盧劍(右三)介紹情況
2006年,中共內蒙古大學委員會書記劉麗華(中)與內蒙古農業學校環節幹部座談,要求學校職工放鬆心態,愉快地走向新的工作崗位,積極投入到內蒙古大學的建設當中。內蒙古大學副校長楊劼(右)、佟圍清(左)陪同
1999年,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廳黨組書記、廳長雲德奎(右二)視察內蒙古農業學校,研究學校發展及規劃問題。內蒙古農業廳副廳長王守陸(右三)陪同
2004年,內蒙古農業廳廳長吳永新(中)指導內蒙古農業學校的國家級重點中專評估工作。內蒙古農業廳副廳長紀大才(前排左一)陪同
2005年,中共內蒙古農業廳黨組書記王守陸(左一)視察內蒙古農業學校農學專業學生實驗課,提出農村建設需要的套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1984年,內蒙古農業學校老教師田圃先生(右五)回校參加60年校慶期間,聽取他的學生、蘭州軍區副政委張如山將軍(右四)的工作思想匯報
2006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校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付向乾教授(前排右四)和他的學生、內蒙古農業學校校友、原內蒙古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廷武(前排右三)等校友,在內蒙古農業學校校志編撰座談會後合影留念
2004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校長李永義(前排左一)赴日本新瀉產業入學考察農業職業教育
2000年,中共內蒙古農業學校委員會書記盧劍赴荷蘭考察農業職業教育並留影
1984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建校60周年慶祝活動會場
1994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建校70周年慶祝活動會場
2004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慶祝教師節及新牛開學典禮儀式會場
1924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初創時所租房合(現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學校)遺址
1927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搬到前清時期協領衙門(現呼市三中校址),從此,學校有了自己的校舍,該址保留至今
1935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搬到大台什村(現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大台什村)時使用過的房屋
文化大革命期間,內蒙古農業學校在大台什村(現內蒙古棉紡廠)時的北校門
1973年,恢復建校後,內蒙古農業學校遷到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呼清公路東新址使用的辦公樓
1980年,內蒙占農業學校建成的南大門夜景
2000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新建的西大門
新中國成立前,綏遠省農牧學校初農一班畢業生合影
1950年,綏遠省立歸綏農科職業學校畢業生合影
1950年,綏遠省立五原農牧學校畜牧專業第一期師生畢業合影
1954年,內蒙古呼和浩特農牧學校農藝科五年制首屆畢業生合影
1956年,內蒙古呼和浩特農牧學校畢業生合影
1957年,內蒙古農業廳拖拉機駕駛員訓練班第三期開學典禮合影
1958年,內蒙古農牧學校農學專業畢業生合影
1960年,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中牧學生畢業合影
1961年,內蒙古農業機械化學校的呼和浩特市農業機械化學校首屆畢業生在五原農機校址合影
1964年,內蒙占農業學校首屆農機專業畢業生合影
1968年,內蒙古農業學校農機專業畢業生合影
1976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恢復後的首屆畢業生合影
1980年,恢復高考後內蒙古農業學校農學專業首屆畢業生合影
1984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全體畢業生合影
1989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國中四年制全體畢業生合影
1999年,內蒙古農業學校鄉鎮企業會計專業畢業生合影
2000年,內蒙古農業學校食品工程專業畢業生合影
2001年,內蒙古農業學校農業技術推廣專業畢業生合影
20世紀50年代,飼養專業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灰騰梁)實習後留影
20世紀60年代,農機專業學生使用的大型農機具達到系列化,圖為“重型缺口耙”
20世紀80年代,校領導和專業教師在研究農學專業的技能實踐課
20世紀80年代,園藝專業被評為全國校內實習基地先進集體
20世紀80年代,淡水漁業專業學生正在進行專業實踐
2002年,空乘專業學生正在進行專業實踐
內蒙古農業學校舉辦的學生第二課堂——“祖國在內蒙古農業學心中”知識競賽現場
1991年,遭遇特大洪災後,內蒙古農業學校組織教職工修築防洪壩,為臨近村莊獻愛心
每年一度的春季大青山綠化造林現場
招生制度改革後,內蒙古農業學校實施自主招生。圖為招生洽談會現場
內蒙古農業學校於1997年組織的迎接香港回歸文藝晚會
內蒙古農業學校參加內蒙古農業廳於2000年組織的廳系統迎新年文藝匯演
20世紀60年代,內蒙古農業學校的女子籃球隊
20世紀80年代,內蒙古農業學校的業餘舞蹈隊
200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屆農牧民運動會
20世紀70年代,畢業生的畢業典禮現場
20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農業學校新建的校園一角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學生畢業證書
內蒙古農業學校60年校慶紀念簽字薄
1928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建市了當時歸綏地區(今呼和浩特)唯一的一所氣象觀測所,是全國296個測候站之一,17年的觀測記載資料添補了當時歸綏氣象觀測的空白。解放後,資料被中央氣象研究所編印。圖為教師烏學智在測候所工作。
1925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制定的校訓——“勤、儉、誠”
1961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歡送應徵人伍的青年師生
1991年,內蒙古農業學校遭遇特大洪災的現場
1991年,由師生募捐製作的羅為群同志銅像
1988年,為從教40年的老教師韓守恭先生祝賀70壽辰
2004年教師節,學生為教師獻花,祝賀老師節日快樂
2004年,內蒙古農業學校隆重舉行教師節慶祝活動
內蒙古農業學校經常舉行的老幹部座談會
內蒙古農業學校的教職工代表大會會場
1997年,內蒙古農業學校為定點扶貧單位——呼和浩特市和林縣大紅城國小捐贈課桌凳後和小朋友合影
20世紀80年代,內蒙古農業學校培養的雲南少數民族學生
1984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校友回校祝賀學校80歲生日
2005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志》編撰第一次會議現場
1992年,內蒙古農業學校被評為省部級重點中專。圖為評審團專家級領導
1998年,內蒙古農業學校和大連水產學院合作的內蒙古函授站首屆學員畢業典禮儀式
1999年,莫力達瓦旗分校首屆畢業生合影
由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王治蘭老師主持選育的春小麥早熟新品種——“農早五號”示範田
內蒙古農業學校組織專業教師送科技下鄉,現場為農牧民解決問題
2000年,內蒙古農業學校舉行乾燥花試產儀式
2002年,美同紐約州教育代表團來內蒙古農業學校考察職業教育
美國紐約州教育代表團成員與內蒙古農業學校學生在計算機實驗室合影留念
2001年,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高雲平(左一)內蒙古農業學校校長李永義(右一)赴德國福蘭登堡州進行農業職業教育考察
2006年,內蒙古農業學校校長李永義(右一)赴泰國卡色薩大學考察
《內蒙古農業學校志(1924—2008)》編委會
序一
序二
目錄
第一章 建校至新中國成立時期(1924—1949)
第一節 西北實業學校的組建及其沿革(1924—1933)
一、西北實業學校建立的時代背景
二、學校的組織機構及辦學概況
三、綏遠全區職業專門學校及其沿革
第二節 綏遠省立歸綏農科職業學校的建設與發展(1933—1937)
一、新校舍建設經費的主要來源
二、大台什校舍的籌建
三、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
四、初建時期的專業設定、招生情況及畢業生概況
五、“九·一八”事變後,綏遠軍民及我校師生的抗日鬥爭
第三節 抗日戰爭時期學校概況(1937—1945)
一、綏遠省立歸綏農科職業學校奉令解散
二、綏遠省立歸綏農科職業學校解散後的狀況
第四節 解放戰爭時期學校的概況(1945—1949)
一、綏遠省立歸綏農科職業學校的恢復與重建
二、新中國成立前夕學校的教學簡況
三、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學生概況
四、新中國成立前夕學校師生的革命鬥爭情況
第二章 新中國建立初期至調整時期(1949—1969)
第一節 在接管改造中的農科職業學校(1949—1952)
一、學校進行改造工作
二、學校的組織領導及教職工概況
三、學校的隸屬關係及學校名稱
第二節 王鶴田任校長時期(1952—1958)
一、組織領導及學校名稱
二、建立新的教學管理體系
三、成立黨支部、團總支、團委、學生會
四、學校改稱內蒙古呼和浩特農牧學校的情況
五、學校的發展情況及規模
六、與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的合併
第三節 農業廳黨組決定恢復內蒙古農業學校(1959—1961)
一、組織領導及教職工情況
二、學生情況
三、圖書、設備、儀器等的購置
四、師生生活
五、學生文體活動及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第四節 與內蒙古呼和浩特農業機械化學校合併(1962—1965)
一、組織機構
二、學校的教學設備和基本建設情況
三、教學工作情況
四、多種形式辦學情況
五、教職工及學生的生活待遇情況
六、基建和維修工程(1962—1964)
七、文體、衛生及綠化工作
第五節 政治運動、政治活動、政治思想教育
一、政治學習
二、學習雷鋒活動
三、黨支部與學生黨課學習小組
四、班主任工作
五、優秀學生、六好學生、勞動標兵、學習毛主席著作標兵的評比情況
六、戰備與民兵工作
七、“五反”運動、“四清”運動以及貫徹三乾會精神
八、春季積肥運動
九、“文化大革命”運動中的四年
第六節 撤銷內蒙古農業學校,並人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969)
一、教職工的去向
二、校舍、土地、車輛及儀器設備、圖書等的歸屬概況
第七節 畢業學生概況
一、50年代畢業生概況
二、60年代畢業生概況
第三章 重建發展時期(1973—1998)
第一節 學校的恢復
一、恢複決定
二、學校新址的基本建設、教學實驗設備與圖書資料
第二節 復校初期的機構設定與教職工隊伍的組建
一、機構設定
二、教職工隊伍的組建
三、師資建設
第三節 復校初期的專業設定
一、專業設定
二、學制設定
三、招生與在校生情況
第四節 復校初期的教學工作
一、教學基本情況
二、實驗室與實習基地
三、科學實驗與科學研究工作
第五節 重建後的發展階段概況(1984—1998)
第六節 機構設定與變化(1984—1998)
一、組織領導機構及變化
二、科室機構及變化
三、群團組織
四、會議制度
第七節 教學工作
一、概述
二、教學改革
三、專業設定與學制
四、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
第八節 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與師資隊伍建設
一、落實知識分子政策
二、師資隊伍建設
第九節 科學試驗與科學研究工作
一、科學試驗
二、承包科研課題和結合教學開展科學實驗
第十節 1995—1998年的招生與學生管理
一、招生
二、學生管理
第十一節 後勤工作與校辦產業
一、後勤管理
二、基本建設與維修
三、校辦產業
四、植樹造林與校園綠化
第四章 改革振興時期(1998—2005)
第一節 校長負責制與教職工全員聘任制
一、校長負責制
二、體制改革
三、分配製度改革
第二節 改革振興時期的機構設定(1998—2005)
一、黨委及領導班子成員
二、機構設定及負責人變化情況
第三節 財務管理與經費爭取
一、財務管理工作
二、經費爭取
第四節 教學管理與教學改革
一、依市場辦專業
二、調整課程設定,改革教學方法
三、教學計畫,大綱的修訂與完善
四、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
五、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和提高
六、多媒體教學
七、開展第二職業技能課
八、職業技能鑑定工作
九、指導學生積極開展為“三農”服務工作
十、歷屆學生、專業分布情況(1998—2005)
十一、教學管理相關制度
第五節 招生與就業(1998—2005)
一、教育體制改革後學校的辦學狀況
二、招生體制改革
三、就業制度改革
第六節 學生工作(1998—2005)
一、概述
二、學生的來源與構成
三、學生管理體制
四、學生素質教育
五、班主任待遇與學生待遇
六、學生會工作
七、團委工作
八、表彰獎勵與處罰
第七節 保衛與綜合治理工作
第八節 體育、衛生工作
一、體育工作
二、衛生工作
第九節 科研項目與科技推廣
一、“春型及過渡型秋冬播性小麥品種春播(種)研究與試驗示範”項目
二、“冬麥北移”項目
三、“馬鈴薯脫毒種薯推廣及配套栽培技術套用”項目
四、“百千工程”項目
五、“早熟,優質麵包小麥農早五號推廣及麥茬複種蔬菜配套技術套用”項目
六、“50萬畝優質飼用農作物栽培”項目
第十節 校辦產業及後勤管理
一、校辦產業
二、後勤管理
第十一節 黨、工、婦女及老幹部工作
一、黨務工作
二、工會工作
三、婦女工作
四、老幹部工作
第十二節 國家級重點中專評估
一、組織機構
二、評估整改措施及要求
三、評估結果
第五章 聯合辦學與友好往來
第一節 聯合辦學
一、概述
二、聯合辦學
三、自學考試
四、畢業生就業
第二節 友好往來
第六章 科研成果與論文、論著及教職工獲獎情況(1973—2005)
第一節 1973—1995年科研成果與論文論著及教職工獲獎情況
一、教職工獲獎論文、作品摘錄(1973—1995)
二、教職工發表論文、作品摘錄(1973—1995)
三、教職工著作、編著教材摘錄(1973—1995)
四、教職工獲獎歷年受表彰獎勵情況統計表(1973—1995)
五、教職工教科研項目、成果及獲獎情況統計表(1973—1995)
第二節 1996-2005年科研成果與論文論著及教職工獲獎情況
一、教職員工歷年受表彰獎勵情況統計表(1996—2005)
二、教職工發表論文、作品摘錄(1996—2005)
三、教職工論著、教材統計表(1996—2005)
四、教職工獲獎論文、作品摘錄(1996—2005)
五、教職工參加教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統計表(1996—2005)
第七章 人物傳記
第一節 教育界知名人士苗英先生
苗英
第二節 農業教育家杜尚禮先生
杜尚禮
第三節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女校長羅為群同志
羅為群
第四節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王治蘭
王治蘭
第八章 學校人物簡歷與部分優秀校友簡介
第一節 學校人物簡歷
一、內蒙古農業學校歷屆校領導及環節幹部名單(1973—2005)
二、學校歷屆校領導及環節幹部簡介
第二節 部分優秀校友簡介
孫英年
張如山
烏學智
張錦
屠忠順
劉映元
侯野烽
董然韜
戈躍
范朗軒
李景明
陳殿英
富象乾
郭書田
李鳳岐
樊永興
李芳春
張秀
王琨
白明德
王世春
康德
李濟正
閆鐸
康長勝
楊榮
邵金旺
安玉珍
李鴻鐘
韓文愈
段永興
吳棟
李雲英
杜生旺
李秋萍
張永明
鄭崇榮
關松林
姚祥
喬鎮海
融宜三
師道遠
趙懷臣
韓友昌
梁善治
梁天成
申子明
王恭
李學淵
趙書元
周興德
樊華
劉德勛
王洪亮
劉士華
烏學儉
王茂
張培業
呂榮
楊英
李碧波
石永和
張永泰
田景文
雲生雨
王建彪
李瑞祥
馬永昌
蘭存鐸
張漢傑
謝福升
李殿元
楊景明
席海
李春林
劉德勝
盧如孝
溫生瑞
銀萬勇
牛恆
師介景
班寰
任子祥
喬煜.
曲志強
李薇
馮淑貞
田萬清
龔法增
申乃賢
張維獻
常俊峰
張瑋
徐進才
單文英
孫理
張同
高登山
許苛
梁志高
於萬錄
張榮武
馬玉英
張廷武
史林峰
張守明
聶文璽
鄭少茹
陳守城
郝巨才
崔安民
周秀英
高培基
張俊堂
孫桂林
辛忠和
張鳳蘭
許文德
劉俊
黃青鸞
張萬里
張金瑞
呂鳳山
賈珍
耿家容
楊尚德
賈福先
張義
王禮
董殿祥
潘慶余
楊際雅
王善計
韓玉林
苗國賓
賈福寬
王蓮芝
周自新
趙喜林
郭憲清
周寶山
張禮和
張開明
邱阜
任旺海
趙俊山
曹志全
吳連生
周景龍
孫玉田
田厚文
雲金山
梅景林
高玉祥
張瑞峰
焦樹年
張艷玲
李生貴
張松凌
燕振國
馮智
劉瑞
孫佳林
蘭錦華
吳連有
閆福林
劉文清
白靜仁
閏寶林
宋大異
楊厚傑
魏國誠
韓秀榮
張寶芹
任增明
高奇
杜振江
高鳳山
董英才
李遵義
郭殿寶
李財
王茂林
底升琪
胡景翼
孫真
穆連雲
劉煜
張鳳凱
賈振業
謝玉山
劉冬芬
董龍祥
於秀珍
劉德
魏亮亮
李陽泉
陳振家
孔喜俊
許有忠
劉建平
張恆月
楊育才
張永福
郝貴耘
姜玉艷
劉憲文
呂守瑞
鄭翠梅
侯志儒
張有清
牛萬鵬
耿子玉
於清儀
張敏威
王海武
白富勝
靳克
王滿全
張鳳嗚
王哲
石連安
路雙奎
張國誠
袁綱
金淑賢
翟金亮
劉新正
張建華
莊保良
杜傑
吳金占
焦煥堂
鄭俊寶
秦和義
劉果厚
梁芝煥
白銀懷
馬福貴
高和平
康喧
楊阿林
張偏考
武玉學
張志明
郭玉峰
郝金元
劉志忠
石玉明
楊茂森
劉貴生
南玉恆
張鐵柱
王補在
石補根
石村民
劉福英
銀有恆
石鋒
邵玉琴
劉福源
張德明
杜水泉
韓寶峰
林永亮
賈翠萍
趙連俊
張健
扈建忠
劉金山
張慶敏
王駿章
趙文亮
劉婉榮
靳守茂
李占軍
李克雲
朱麗
張秀蓮
王世啟
劉祥
白愛國
高升
高平小
肖文武
劉富俊
辛耀雄
翟永軍
李平
張三粉
段玉
馮喜順
汪志文
邢悅
石安
尹兆明
李子欽
羅中旺
張建忠
杜剛強
姜曉東
王永亮
陳雅君
趙存虎
徐創吉
周峰
呂貴斌
賈福成
王改桃
王軍霞
李永義
李廷玉
李蒙平
關文濤
康連和
王利忠
信成龍
張荷亮
南羊換
郝俊星
武來才
丁榮
范挨計
王江匯
董建國
張江和
徐世華
辛慶瑞
楊秀清
馬愛實
張瑞霞
楊曉龍
李福貴
趙素珍
齊麗君
趙宏如
喬永志
王錦龍
門果桃
王建麗
劉文東
高美俊
白奇英
李澤文
路戰遠
高振江
張玉英
王再蘭
王秀傑
郝淑傑
郭玉根
李雅茹
趙九龍
胡拴紅
劉世海
趙銳
趙登林
劉冬梅
樊福義
任龍梅
宮前恆
韓德成
王道勇
馬占山
劉鳳英
王堅
蘇振榮
劉萬成
李翠英
馬宏亮
王繼斌
王金蓮
段海青
楊文耀
賈明星
劉海亮
楊青茂
劉玉金
彭紅
倪振俊
蔣親賢
劉俊
牛富
高文海
宋慧
曹梅艷
姜貴平
戈明
毛致用
王偉
寇文鑫
孫遜
王煜河
李梟
周興旺
田野
趙勇
許振金
段惠
第三節 《內蒙古自治區專家名錄》選編
史林峰
楊際雅
烏學儉
燕振國
謝玉山
張守明
孫桂林
底升琪
張志友
聶文璽
單文英
崔安民
張開明
韓文愈
耿家容
孫理
賈珍
辛忠和
劉果厚
邵金旺
李學淵
富象乾
李春林
李碧波
曲志強
張金瑞
融宜三
梅景林
賈振業
喬振海
吳連有
楊英
高培基
王蓮芝
杜生旺
吳高升
第九章 大事記
一、建校至新中國成立時期(1924—1949)
二、建國初期至調整時期(1949—1973)
三、重建發展時期(1973—1998)
四、改革振興時期(1998—2005)
第十章 附史
第一節 偽巴彥塔拉盟立實業中學概況
一、學校的組織與領導
二、教學概況
三、師生的抗日救國活動
第二節 內蒙古五原農牧學校概況
一、沿革
二、組織領導與機構設定
三、學校的教學
四、學校的貢獻
五、陝壩示威遊行始末
第三節 內蒙古呼和浩特農業機械化學校概況
一、沿革
二、組織領導及教職員工人數
三、校舍及實驗實習條件
四、教學及學生概況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