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蝶獵龍

內蒙古蝶獵龍

內蒙古蝶獵龍(Papiliovenator neimengguensis)白堊紀晚期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

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團隊詳細的研究和對比,2018年由戴瑞明帶隊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巴音滿都呼地區發現的獸腳類恐龍化石,被認定為傷齒龍科恐龍中的新屬種——內蒙古蝶獵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蝶獵龍
  • 拉丁學名:Papiliovenator neimengguensis 
  • :動物界
  • :傷齒龍科
  • 分布區域:內蒙古
物種介紹,發現物種,

物種介紹

蝶獵龍是一種靈巧的小型恐龍,可能是肉食或者雜食性。其名字也來源於它標誌性的蝴蝶形第一和第二背椎。內蒙古蝶獵龍所屬的傷齒龍科恐龍,是生活在距今約8300萬年前到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的中小型恐龍,兩足行走,是已知恐龍中腦容量最大的,也代表獸腳類恐龍當中形態和鳥類最為相似的類群之一。
內蒙古蝶獵龍,為白堊紀晚期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

發現物種

2021年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與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原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合作,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巴音滿都乎恐龍化石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晚白堊世(約8300萬-7000萬年前)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小型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化石,命名為“內蒙古蝶獵龍”。圖為“內蒙古蝶獵龍”的頭骨右側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