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旱蒿
- 學名:Artemisia xerophytic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屬:蒿屬 Artemisia
- 亞屬:蒿亞屬 Subgen. Artiemisia
- 組:蒔蘿蒿組 Sect. Absinthium
- 種:內蒙古旱蒿
- 分布區域:中國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
- 系:內蒙古旱蒿系 Ser. Xerophyticae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小灌木狀。
根:主根粗大,木質,垂直,伸長,側根多;根狀莖粗短,直徑達2-4厘米,上部常分化出若干部分,有多數營養枝。
莖:莖多數,稀少數,叢生,高30-40厘米,木質或下部木質,上部半木質,棕黃色或褐黃色,縱棱明顯;上部分枝多,枝細長,初時密被絨毛,後稍稀疏。
葉:葉小,半肉質,乾時質硬,兩面被灰黃色或淡灰黃色略帶絹質短絨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二回羽狀全裂,花後常凋落;中部葉卵圓形或近圓形,長1-1.5厘米,寬0.4-0.6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裂片狹楔形,中部與上部裂片常再3-5全裂,基部裂片具1-2枚小裂片,小裂片狹匙形、倒披針形或線狀倒披針形,長1-3毫米,寬0.5-1.5毫米,葉柄長0.3-0. 5厘米;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全裂或3-5全裂,裂片狹匙形、倒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無柄。
花: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3.5-4.5毫米,具短梗,梗長1-4毫米,在分枝端排成鬆散開展的總狀花序或為穗狀花序狀的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狹小,狹卵形,背面被灰黃色短柔毛,中間具綠色中肋,邊狹膜質,中層總苞片卵形,背面被短柔毛,邊寬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背面近無毛;花序托具白色托毛;雌花4-10朵,花冠近狹圓錐狀,檐部具3-2裂齒,外面被短柔毛,花柱線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10-20朵,花冠管狀,檐部外面被短柔毛,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
果:瘦果倒卵狀長圓形。
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 700-3500米地區的戈壁、半荒漠草原及半固定沙丘上,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
分布範圍
產自內蒙古、陝西(北部)、寧夏、甘肅(北部)、青海(北部)及新疆(北部);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南部鄂爾多斯地區。
主要價值
本種根系粗大,深長,耐乾旱,抗風沙,在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作防風固沙的輔助性植物。牧區為牲畜營養價值良好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