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側羽葉(新種)

內蒙古側羽葉(新種)是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五化鄉山頭村道虎溝的中侏羅世時期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側羽葉(新種)
  • 外文名:Pterophyllum neimenguensis sp. nov.
  • 形成時代:中侏羅世
  • 產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五化鄉山頭村道虎溝
特徵描述,保存單位,

特徵描述

描述3對保存羽葉中上部的正負模壓型標本。最大一塊標本羽葉保存長100mm,寬度變化不大,50-60mm;羽軸寬2.5-3mm,表面中央具一細縱脊,兩側發.育明顯細橫皺紋。裂片鐮刀形,排列疏鬆,以70-80°角著生於羽軸兩側,最長25-30mm,寬3-5m,略向前彎曲;基部沿羽軸擴展,基部下側較上側邊擴展明顯;下側邊在裂片前部開始向上彎曲,與上側邊相交,形成鈍尖頂端。葉脈細密,與裂片邊緣平行,自羽軸兩側伸出,不分叉或極少分叉一次,相交於裂片前部邊緣。每一裂片有脈9-10條,較寬裂片可達13-14條。羽葉下氣孔式。上表皮脈絡由2-3列細胞組成,與脈間區細胞區別不很明顯,多為長方形或伸長的長方形,規則縱向排列,多數30-60μm,寬度均勻,20μm左右,頂端平截。脈間區寬280μm左右,細胞為方形或長方形,大多30-50μm長,20μm左右寬,頂端平直。表皮細胞垂周壁呈緊密的“S”形彎曲;平周壁平滑,未見角質加厚。下表皮脈絡由2-3列長方形細胞組成,大多數長50-100μm,寬20μm左右,頂端平直,規則地縱向排列。脈間頻寬200μm左右,細胞多為不規則長方形,30-50μm長,20-30μm寬,垂周壁呈較緊密的“S”形彎曲;平周壁平滑,未見角質加厚。氣孔器密布於脈間區內,呈方形或矩形,直徑大多50-60μm,多數氣孔與脈絡垂直,少數斜列。副衛細胞輕微角質化,圍繞氣孔形成微弱突起,氣孔不下陷。羽軸也為下氣孔式。上表皮細胞縱列,垂周壁較厚,平周壁平滑,主要為長方形或伸長的長方形。下表皮細胞為長方形,垂周壁基部褶皺較強,平周壁平滑。見少量氣孔器不均勻分布,氣孔縱向定向。

保存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