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群分化

認為本團體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具有更多的不同之處)比其他團體成員間更大的傾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群分化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概述,產生原因,

概述

內群分化是相對於外群同質性而言的。社會心理學假設,我群與他群通過社會比較得以強化,由此產生了內群分化和外群同質性。
社會心理學對內群分化的研究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即特納與1985年提出的自我歸類理論,特納(turner)認為人們會自動地將事物分門別累,並據此分出內群體和外群體。無論群體的劃分標準是什麼,人們都會在分類時將自我納入整個分類體系,找到屬於自己的內群體,並從中獲取意義和價值。自我歸類的結果是強化自我與內群體成員的共性,並誇大自我與外群體的差異,即放大效應。在以後的社會活動和社會比較中,由於人們傾向於在特定的維度上誇大群體間的差異,從而對內群體成員給予積極的評價,相反地,對外群體成員給予消極的評價。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有三組變數會影響到群體間的區分:(1)人們必須主觀上認同他們的內群體;(2)情景允許評價性群體間的比較;(3)外群體必須是可以充分比較的。因此,群體間的邊界、符號是共識的,是由外群體和內群體雙方成員共同建構出來的。

產生原因

有一種解釋基於這樣的事實:我們和本團體內的成員之間會有大量打交道的經驗,所以可以看到團體內很大程度的個體差異。相反,我們通常和其他團體的成員接觸的經驗不多,因此也就很少看到他們的個體差異( Linville,Fischer&Salovey,1989)。
那種認為其他團體的成員比本團體成員具有更高同質性的認識傾向,在偏見問題和否定性的刻板印象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Lee&Ottati,199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