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秘書院,是一個漢語辭彙,見“內三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秘書院
- 類型:漢語辭彙
內秘書院,是一個漢語辭彙,見“內三院”。
中國清代內閣前身,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樞要機構。天聰三年(1629),皇太極在盛京設立文館,命翻譯漢字書籍及記注本朝得失。機構職責 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編纂史書及實錄,撰擬表章並收藏御製文字;內秘書院掌撰外交文書及敕諭...
內三院共設大學士四人(內秘書院二人),學士十五人。同年五月,又設都察院,共六部二院,稱“八衙門”。至此,其行政機關與軍政征伐機關與組織才分別開來,改變了過去軍政不分、文武合一的格局,後金國家中央組織機構日趨完善。而內三院...
內國史院掌記注詔會、編纂史書、撰擬表章。內秘書院掌撰外國往來文書及中央詔會、祭文。內弘文院掌歷代善惡記注,侍讀皇子、教導諸親王。是清代內閣之始。 年代 內國史院大學士 內秘書院大學士 內弘文院大學士 崇德元年丙子 (1636年...
范文程被任命為內秘書院大學士,職掌撰寫與外國往來書札,掌錄各衙門奏疏、辯冤詞狀、皇上敕諭、文武各官敕書並告祭文廟諭、祭文武官員祭文。范文程之世職亦進為二等甲喇章京,越來越受皇太極的寵信,皇太極每次商議軍國大事,都要...
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收藏御製文字;內秘書院掌撰擬對外文書及敕諭、祭文等;內弘文院掌注釋古今政事得失,為皇帝進講,為皇子侍講。學官 學官又稱教官,是指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傳說夏代就有學校。最早的學校叫庠(...
皇太極對後金的政權架構,仿效明制,設立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兩衙門(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府組織的體制和架構。皇太極提出“...
但是皇太極統治下的大清已初具內閣性質的內三院。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從文館到內三院,雖任職者均為大學士、學士,但分工更明確了,有的負責編考歷史,有的起草敕諭及注釋古今政事得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天聰 十年,始改文館為內三院,曰內國史院,曰內秘書院,曰內宏文院,均設大學士一人,各有職業。”4、猶事業。宋 石孝友 《水龍吟》詞:“職業才華競秀, 漢 庭臣無出其右。”《異聞總錄》...
順治八年(1651)書成,任國史院侍講。順治九年(1652)正月,又充《清太宗實錄》纂修官。次年正月,遷秘書院侍講學士;五月,遷少詹事。閏六月,提升為國史院學士;七月,受命教習庶吉士。順治十一年(1654),遷內秘書院大學士。...
順治十八年六月,四輔臣以皇帝名義降旨吏部,“內三院衙門自太宗皇帝時設立,今應仍復舊制,設內秘書院、內國史院、內弘文院。其內閣、翰林院名色俱停罷。內三院應設滿漢大學士、學士等官”。[23]這次所恢復的內三院與太宗時所設...
圖海(?—1682年1月27日),馬佳氏,字麟洲,世居綏芬河(今黑龍江省東寧市)人,隸滿洲正黃旗。清朝初期名將。天資忠愨,性情敦篤。順治二年(1645年),起家筆帖式,遷國史院侍讀。順治八年(1651年),擢內秘書院學士,遷弘文院...
內三院 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設“文館”,是後金建立的第一個文官機構。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在文館基礎上,仿照明制設定的文翰顧問機構。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各設大學士一人,下屬有學士、主事等官。內國史院掌管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