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真菌稻鐮狀瓶霉與水稻互作機制的研究

內生真菌稻鐮狀瓶霉與水稻互作機制的研究

《內生真菌稻鐮狀瓶霉與水稻互作機制的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蘇珍珠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生真菌稻鐮狀瓶霉與水稻互作機制的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蘇珍珠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目前,對暗色有隔內生真菌(DSEs)的多樣性、生態分布、生物學功能研究較多,而對DSEs與植物的共生互作機制缺乏深入研究。稻鐮狀瓶霉(Harpophora oryzae)是從野生稻根部分離的一株DSE。從突變體庫中篩選到一株致病型突變體菌株SOD1T-DNA,不僅能侵染根部致病,導致植株死亡,還能在葉部產生附著胞結構,侵染表皮細胞,通過葉脈進行擴散傳播,產生黑色病斑,導致葉片組織壞死。是什麼原因導致H. oryzae與水稻的互作關係由共生轉變為致病?本項目擬從生化代謝、細胞結構、生長發育及致病性等水平全面分析突變基因的生物學功能。通過表達譜分析、免疫共沉澱技術,明確該基因的缺失導致哪些基因的差異表達,尋找調控共生平衡的關鍵代謝與信號途徑,並挖掘參與調控共生平衡的其他互作基因,以及這些基因在維護共生平衡,提高菌株致病性中的生物學功能,全面詳盡地闡明H. oryzae與水稻共生互作的分子機制。

結題摘要

目前,對暗色有隔內生真菌(DSEs)與植物的共生互作機制缺乏深入研究。通過該項目的研究,明確了稻鐮狀瓶霉致病突變體菌株SOD1T-DNA基因突變位點及突變基因。通過基因敲除獲得該基因缺失突變體ΔSOD1,不僅能侵染水稻根部致病,導致植株死亡,還能在葉部產生附著胞結構,侵染表皮細胞,產生黑色病斑,導致葉片組織壞死。通過代謝組學分析發現,野生型與SOD1T-DNA菌株侵染水稻不同時期的差異代謝物主要包括糖類、胺基酸和脂類。結合轉錄組學發現,差異表達基因也是集中富集在蛋白水解與生物合成過程。SOD1T-DNA菌株致病的原因主要與糖代謝途徑、胺基酸代謝途徑相關。SOD1T-DNA菌株中g6649(木質素酶)顯著上調錶達,意味著SOD1T-DNA降解寄主木質素的能力和侵染力提高,從而打破共生平衡關係。本項目將有益於進一步認識DSEs 與植物的共生互作機制,對揭秘內生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關係具有重要科學指導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