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沖瑤族村原叫內沖村,位於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大坪鄉藥姑山南端,地處赤壁、崇陽、通城和湖南臨湘兩省四縣交界處,距通城縣城25公里。是一個古老的瑤族村寨,是海內外幾百萬瑤族的聖地,也是瑤族的發祥地。2009年經縣政府批准正式設立內沖瑤族村。2012年被列為湖北省唯一一個國家級瑤族特色保護自然行政村。
目前該村保存著古井、神台、梯地、石墓、石廟、石柱等瑤族歷史遺蹟,沉澱著瑤族先民的文化氣息。
2016年11月,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大坪鄉內沖瑤族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內沖瑤族村
- 別名:內沖村
- 行政區類別: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大坪鄉內沖瑤族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下轄地區:10個村民小組
- 政府駐地:大坪鄉
- 電話區號:0753
- 郵政區碼:514500
- 地理位置:藥姑山南端
- 面積:200平方公里
- 人口:1365人
- 方言:嶺東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藥姑山
- 車牌代碼:鄂L
- 村戶:261戶
內沖瑤族村簡介,瑤民遷徙藥姑山之源流,瑤家石頭文化,藥姑山,
內沖瑤族村簡介
內沖瑤族村原叫內沖村,位於藥姑山南端,地處赤壁、崇陽、通城和湖南臨湘兩省四縣交界處,距通城縣城25公里。全村共有10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1365人,總面積2萬餘畝,其中林地面積1.5萬畝,荒地0.5萬畝,水田60畝,是邊區、蘇區、庫區。
藥姑山古名龍窖山,是瑤族先民祖居地。通城也是漢、瑤雜居之地,有著深厚的瑤族古文化遺產。
2001年9月,中國瑤學會召開專家論證會議,確認“龍窖山能與瑤族傳說中的千家峒相印證,是瑤族歷史上早期的千家峒”,在通城藥姑山古代民居群落還遺留有石寨、石洞、石井、石台、梯田、茶園等大量具有瑤族文化特徵的文化遺址,是最有研究價值的少數民族課題之一。
瑤民遷徙藥姑山之源流
瑤人的稱謂很多,是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2000年總人口263.74萬 。
歷史上,瑤民受到封建統治壓迫,不斷遷徙,他們在荒山野嶺“刀耕火種”,“採食臘毛”,“食盡一山又它徙”,被史學界稱為“東方吉普賽人”。
約八千年前,瑤民的先人在江漢平原一帶,創造了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隨後部分瑤民向北擴張,逐鹿中原,後因戰爭原因轉而向南遷徙。《通城縣誌》記述:“元代前通城為漢瑤雜居地,後因戰亂,瑤民漸入湖南。”宋人馬子嚴撰的《岳陽甲志》載:“龍窖山(藥姑山)在巴陵北,山實峻極,上有雷洞,有石門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織而衣。”大量的史料都充分表明,至少在明初以前,有瑤族先民聚居於藥姑山。
目前該村保存著古井、神台、梯地、石墓、石廟、石柱等瑤族歷史遺蹟,沉澱著瑤族先民的文化氣息。
瑤家石頭文化
用片石砌就的梯地;在山腰、山坡、山溝都隨處可見的一排排山寨、石屋、石廟、石洞、石橋、石墓遺址;散落的石門、石缸、石磨和陶瓷等生活用品等,還有制度化的宗教儀式,瑤族風情,歌舞說唱,禮儀禁忌等,形成獨具特色的瑤族文化。
藥姑山
藥姑山,坐落在湖北省通城縣大坪鄉,原名龍窖山,屬幕阜山余脈,主峰海拔1261.6米。山勢峰巒疊嶂、峒深澗幽,有“三關九鎖之險,七十二峰之秀”的美譽,風景十分秀麗旖旎。藥姑山藥材資源豐富,歷史上就有江南“天然藥庫”的美譽,傳“藥聖”李時珍及李氏三姊妹在此採藥成仙, 才改名為藥姑山 。
以前,藥姑山之所以叫龍窖山,是因為山上有龍湫而瑤民很崇敬龍,而瑤民家家有窖,所以才叫龍窖山。但他現在有名的不是他的藥,而正是一千多年以來,居住在藥姑山上千家峒 ,家家有窖千家千窖的瑤民所組成的瑤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