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感受器

內感受器

分布在內臟和軀體深部的各種感受器。可接受機體內部的各種化學和物理性刺激將其轉變為神經衝動,由傳入神經傳至相應的感覺中樞,產生不同的感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感受器
  • 外文名:inter oreceptor
分類:,按感受器的分布分類:,按所感受的刺激性質上分類:,

分類:

按感受器的分布分類:

1.本體感受器:
亦稱固有感受器。是一種特化的神經末梢,接受動物體或其一部分所處的狀態,特別是指以力學狀態作為直接感覺刺激而使身體感知的感受器。是與接受外界的和體表等外刺激的遠距離感受器(distance receptor)及外感受器(exteroceptor)相對而言的。它們分布於骨骼肌、肌腱、關節、皮膚和內耳迷路以及上位頸椎。它們感知運動時關節和肌肉的活動情況。這些感受器受到機械力刺激產生的作用就由脊髓灰質和(或)腦幹發起反射性反應。脊椎動物的肌梭和腱梭是具有其代表性的,它分別以該骨骼肌或腱的機械伸展為適宜刺激而興奮,並將其伸展的程度報向中樞。內耳的前庭裝置(卵圓囊、球囊、半規管)作為所謂平衡器官,因具有感受動物體本身的靜力學、動力學狀態的功能,但不可列入本體感受器。這些本體感受器的活動,一般不一定作為明確的自我感覺(本體感覺)進入意識,主要是作為特定反射活動的誘發因素而起著重要作用。
2.內臟感受器:
內臟的感受器通路網路包括背根、交感、小腸節細胞、副交感神經網路。包含在植物神經,特別是交感神經中的感覺纖維是內臟感覺的外周通道,至於氣管、直腸和外陰部的痛覺纖維是通過經由副交感神經傳入的。除肺和脾之外,內臟痛存在於所有的體內部位(也包括牙、眼、耳等)。這些部位和皮膚痛不同,對張力和壓力很敏感,但反過來通常卻對切傷無反應(如腦膜、腸)。因為內臟感覺纖維所產生的興奮,在脊髓中擴散,波及到同節段皮膚傳來的通道,再由投射而使該皮膚部位感到疼痛,甚至導致痛覺過敏症(發散投射說)。與各個臟器相對應的皮膚節段稱為海德氏帶(Head'sband)或痛帶。如肝臟異常時,而第八和第九胸椎背根支配的那部分皮膚則感到疼痛。這樣的海德氏帶的疼痛稱為感應痛或關連痛(r-eferrodpain),有助於內臟疾病的診斷,同時對它的治療反過來有時會感應到內部。

按所感受的刺激性質上分類:

1.機械感受器:
(1)壓力感受器:
在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血管壁的外膜下,有些感覺神經末梢,其末端膨大呈卵圓形,當血壓升高、血管壁擴張時,這些感覺神經末梢受到血液的壓力刺激產生興奮,並向心血管中樞發放神經衝動,引起心血管活動的抑制,這些感覺神經末梢就是壓力感受器。這種壓力感受器對防止血長過高有很重要的監護作用。還有一種壓力感受器,如位於腔靜脈壁的壓力感受器,其傳入的神經衝動可引起心率加快。
(2)牽張感受器:
主要分布在內臟器官的平滑肌中。如膀朧壁內的牽張感受器,在膀朧貯尿達一定程度(約400毫升),膀朧被動擴張時產生興奮,並通過排尿中樞調節排尿活動。在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平滑肌內的牽張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控制呼吸深度,以調節呼吸頻率,防止肺過度擴張,對肺起到保護作用。
(3)容量感受器:
在心房(主要是左心房)壁內,也包括胸腔大靜脈壁中,有一種容量感受器,它們也接受牽張的刺激,但起著監測回到左心室血量的作用。這種感受器對血最變化很敏感,當循環血量減少(如失血量在10%以內)時,就會產生興奮(而動脈壓力感受器只有在缺血量超過10%時才發生興奮),從而調節和維持循環血量的恆定。
2.化學感受器:
是接受化學物質(如O2、CO2、激素、神經遞質等)刺激的感受器。位於頸動脈竇區域的頸動脈體和主動脈弓區域的主動脈體就是非常重要的化學感受器。這些小體埋藏在血管壁外結締組織中,直徑約為I~2毫米(在人體,直徑約為3~S毫米),內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是全身血液供應最豐富的器官,這與它能及時、直接、準確地獲得動脈血液化學成分變化的信息相適應,當流經小體的血流速度減慢或血液中氧分壓降低、二氧化碳分壓升高、或有菸鹼、乙酞膽鹼、氰化物等藥物時,這些小體的感覺神經末梢便發生興奮,並以神經衝動的形式傳至並刺激延髓的呼吸中樞、交感中樞和迷走中樞,使呼吸加強和血循環加快。
在消化道壁中也有一些化學感受器,如誤食一些有害物質,就可引起胃壁內的化學感受器的興奮,通過延髓的嘔吐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嘔吐,從而起到保護機體的作用。
3.溫度感受器:
在消化道平滑肌中有一些溫度感受器,當溫度迅速改變時,這些感受器受刺激而產生興奮,可反射地引起平滑肌的激烈收縮或蠕動異常。
4.痛覺感受器:
分布在人體內臟器官上的痛覺感受器其感覺神經纖維大部分混合在交感神經中,然後由背根進入背鹽,這些感受器主要是接受對內臟器官有損害作用的各種刺激,從而引起機體相應的反射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