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宅門

內宅門是官衙與內宅的分界線,明代建築。以前,內宅門戒備森嚴,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內,否則嚴懲不貸。門兩側耳房內有幾十人輪番值班,隨時向外傳遞信息。內宅門的西側有一個特製的水槽--石流,這是挑水夫倒水的地方。在封建社會中,“男女授受不親”是很強的“戒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宅門
  • :6.54米
  • :11.80米
  • :6.10米
基本信息,建築特點,

基本信息

從進入孔府開始直到三堂,我們領略的主要是孔府顯赫的政治地位。然而從此處,我們開始進入孔府的內宅。它與前面的衙門不同,是孔府的生活家園,中國古代的一些家庭傳統在這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堂過後,有一門出現在面前,這就是孔府的內宅門。此門不大,功能卻非常重要,它把孔府隔成了兩個內外的世界。此門為明代建築,。五檁三柱分心式木架,灰瓦懸山頂。檐下施一斗二升雲栱。內部結構:中柱到頂,以雲栱承脊檁,雙步梁下墊通替木,雕作雀替狀,單步樑上用叉手,繪松紋彩畫,柱高徑比為10.6:1,外柱有側腳,屋脊升起,均有明代建築風格。引內宅門是官衙與內宅分隔的地標性建築,屬於內眷住的地方。

建築特點

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是觀念很強的“戒律”,孔府又是中國最大的書香府第,所以對內宅的控制特別嚴格,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乾隆皇帝所賜的虎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三對儀仗,排列於門前的兩邊,有不遵令擅入者嚴懲不貸。為了保持與外界聯繫,在內宅門還專設兩種差役:一種稱差弁,一種名內傳事,共有三班人役輪番在耳房內值班守門。傳事向內傳話,差弁向外傳話,分工明確。內宅門東側上方掛有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的手諭,詳述了內宅的有關規定。東耳房門的上方還有一差弁、傳事看門的值班“水牌”。門的西側有一個特製的水槽——石流,是挑水夫倒水的地方。因是內宅重地,成年男子不能隨便進入,所以挑水夫只能把挑來的水倒入石流,隔牆流入內宅的水缸,然後再由傭人分布到各用水的地方。挑夫是府內的一種專項職業,只負責孔府內宅的用水,平時居住於大堂後東側的小屋內。在內宅門的東面有一座用青磚砌成的四層高樓,始建於明代,俗稱“避難樓”。樓的內部門和樓梯、樓板全部用較厚的鐵皮包裹起來,鉚釘密布,以防備火攻。樓底層裝有活動吊梯,下設陷阱,襲擊、盜竊者一旦踏入便會落入井內。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有來犯者也只能是望樓而嘆,毫無辦法。其實,此樓只是用來防禦盜賊之災而已,並未經歷過衝擊。清道光年間重修,檔案記載“奎樓”,即奎星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