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化進程中的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演變研究(1640-1968)

內地化進程中的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演變研究(1640-1968)

《內地化進程中的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演變研究(1640-1968)》是依託西南交通大學,由田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地化進程中的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演變研究(1640-1968)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田凱
  • 依託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課題以內地化進程為主要視角考察清代以來四川藏區城鎮的空間形態演變的過程。四川藏區位於青藏高原向內陸過渡的橫斷山區,是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走廊,也是內地與西藏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往來的主要通道。長期在文化的交融與衝突中生存使這一地區的城鎮空間極具研究價值。從清代的改土歸流到1968年四川藏區完成民主改革,三百年間四川藏區城鎮空間的內地化進程不斷發展。從歷史角度解讀內地化,我們發現中原內地城市對民族城鎮的影響是雙向互動的動態過程,四川藏區城鎮在內地化過程中,接受中央政權的統治和中原內地城市的發展模式的同時,仍然保留和傳承了自己的傳統文化與空間觀念,形成了獨特的城鎮空間形態。今天,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的民族特徵逐漸消失,內地化發展到一個亟需反思的時期。本研究將對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的演化作一個長時段的深入考察,探索其發展的重要規律,總結其發展的基本經驗,為民族地區建設提供理論闡釋.

結題摘要

民族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各種衝突通過城市空間形態這一直觀的物質追求及文化形態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四川藏區位於漢藏文化的邊緣,長期在文化的交融與衝突中生存使這一地區的城鎮空間極具研究價值。課題將對1640-1968年(即清至1968年新中國民主改革)這一時間段的四川民族地區城鎮空間形態的演變展開研究,通過研究評估當時內地化進程對城鎮空間產生的具體影響,及民族地域文化在城鎮空間的時空變遷,整理民族城鎮發展規律。 實際上“內地化”是一個流動的概念,在不同的時空關係有著不同的解析。近代以來,邊緣與核心的傳統邊疆政策被一體化現代國家政治格局所取代,“內地化”內涵從“教化”變成了“同一化”,“一體化”。 “內地化模式”並不是單向闡釋模式,我們從城市空間的秩序及建築的變遷中發現民族地區城鎮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因,及其納入國家一體化體制內的根本性需求之間的互動與衝突。城市發展因此呈現出更豐富,更有生命力的畫面。 我們通過時間邏輯梳理了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演變過程,重新整理並評價了清代的改土歸流、民國及新中國時期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在“內地化”進程中的發展。在針對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演變的具體分析中,我們用類型學方法分析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的內地化表現形式,將藏區城鎮及傳統聚落的資料匯總,進行地形分析,繪製城市空間形態的歷史演化示意圖。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個案研究,這使我們對藏區傳統城市空間細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們分析了四川藏區城鎮內地化進程中的規律,探討城市空間形態中人們的價值取向與國家意志的力量,以及空間形態演化中文化的衝突與交融,我們也探討了藏區城鎮立地擇址以及公共空間發展的規律,我們認為民族城鎮歷史空間演化有其內在邏輯,城鎮形態在現代化、內地化進程中重新形成新的動力機制。 通過對清至新中國前期四川藏區城鎮空間演變的“內地化”進程研究,我們認為尊重並理解城鎮的差異性及個體感受,增加地方認同是民族城鎮良性發展的基礎。民族城鎮的發展不能淹沒於現代化與內地化進程中,消失個性。我們要強調的是民族地區的城市未來決不是核心地區城市的同化再生產品,正因為作為邊緣地區空間中存在的種種新因素,新的社會組織方式,邊緣地區的城市應該生長出擁有自身特點的空間形態。傾聽,尋找形成社會空間的各種聲音與力量才能保護和再創造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城市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