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內吸收經常提到的是牙內吸收和植物元素的內吸收。
牙體吸收可分為生理性吸收和病理性吸收。如成熟乳牙的牙根吸收,即為一個生理性過程。病理性牙體吸收則包括牙外吸收和牙內吸收。牙外吸收的發生通常與根尖周病變、正畸治療和快速生長的腫瘤有關,始發部位為牙根外表面或牙頸部,吸收過程由外到內。而牙內吸收也被稱為髓腔內吸收,是指正常的牙髓組織肉芽變性,引起髓腔內部牙體硬組織吸收,並逐漸向周圍的牙本質層進展。如果未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將可能導致病變恆牙的早失。恆牙牙內吸收較為少見,且常無明顯臨床症狀,多數病例為行常規影像學檢查時發現。然而,病變早期並無明顯影像學改變,這使得牙內吸收的早期診斷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當患牙出現症狀或者有影像學改變時,病變往往己發展至較嚴重階段,使得治療難度加大,遠期效果欠佳。
植物元素的內吸收是指植物衰老死亡部分在脫落前,將其部分營養庫物質重新轉移到植物其他養分庫儲存的過程。這一過程提高了植物營養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降低了營養元素的損失。植物可通過葉片衰老前更高的元素內吸收來減少受限養分流失,從而擁有更高的營養元素利用效率以更好地適應小良的生境。
牙內吸收
1.牙內吸收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1830年Bell首次報導了牙內吸收病例。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牙髓肉芽變性導致的成牙本質細胞和前期牙本質破壞是引起牙內吸收的主要原因。而與牙髓肉芽變性相關的因素眾多,例如創傷、齲壞、牙周感染、活髓牙修復過程產生過多的熱量、活髓切斷術、正畸治療、牙隱裂等。此外,也有一部分原因不明的牙內吸收被稱為特發性吸收。有研究指出,系統性的病毒感染和成牙本質細胞的變性也有一定的相關性。Solomon等報導一個曾經患有帶狀疤疹的患者,左側上領神經受到感染,出現了21、23牙的牙內吸收。帶狀疤疹病毒對牙髓的作用被解釋為,病毒攻擊了牙髓內的神經末梢。同時,遺傳因素也被認為與牙內吸收的發展有關。Urban等在一對同卵雙生雙胞胎的特發性牙內吸收病例中,發現白細胞介素(IL)-1基因多態性與牙內吸收之間存在著聯繫。Haapasalo等學者提出牙內吸收的發展需滿足兩個條件:吸收部位冠方有完全或部分壞死的牙髓,可使微生物和抗原能夠不斷的進入根管內;根方有活力的牙髓,為吸收部位提供血供、營養和破牙本質細胞的來源。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這也是牙內吸收比牙外吸收更為少見的原因之一。
關於牙內吸收的發生機制,目前研究者們認為其與破牙本質細胞介導的前期牙本質破壞相關。在生理狀況下,牙髓腔內牙本質表面覆蓋著前期牙本質和成牙本質細胞層。這兩層結構形成一道屏障,防止牙本質的吸收。前期牙本質和成牙本質細胞層屏障一旦破壞,將導致其下礦化牙本質的暴露,使得牙本質層容易受到破牙本質細胞的吸收。
2.臨床特徵和診斷
牙內吸收通常無明顯症狀。根據吸收的類型和原因,主要分為炎症性吸收和替代性吸收。其中,炎症性吸收可能繼發於前期牙本質的細菌感染和創傷,牙本質吸收過程的進展不伴有吸收區鄰近部位硬組織的沉積,吸收部位可見大量肉芽組織,典型的影像學表現為,以根管為中心的橢圓形透光區。替代性吸收,導致根管內牙本質缺損的同時,在缺損區某些部位還伴有骨樣組織的沉積,造成牙髓腔不規則的擴大和根管連續性的破壞。根據牙內吸收發生部位和嚴重程度的不同,又可呈現不同的徵象。若吸收部位發展至牙冠,可以觀察到牙冠上出現粉紅色的點,這是吸收細胞鄰近的結締組織高度血管化的結果。當吸收部位位於根方,則可使得根管原有的形態缺失,X線片可見根管局部氣球樣的膨大,通常邊界清晰。若牙髓還有部分的活力,則患牙可能有慢性牙髓炎的表現;若牙髓完全壞死,則可能發展成根尖周炎,而出現相應的症狀。竇道的出現往往是己發生慢性根尖膿腫或根管側穿的表現。由於患牙冠方的牙髓通常己經壞死或被去除,因此敏感性測試常為陰性。
3牙內吸收的治療
牙內吸收一旦確診,則需要對患牙的預後做出判斷。對於有保留價值的患牙,應該及時行根管治療。對於未發生根管側穿者,應完全去除根管內吸收組織,以防止其牙體硬組織的進一步破壞。牙內吸收所導致的病損的特點,給根管治療帶來了難度。行根管預備時,應儘量保守,以最大程度的保留牙體組織,以免對本就薄弱的根管壁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對於有活動性吸收的患牙,在治療過程中,炎症牙髓和肉芽組織可能出現大量的滲血從而影響操作視野。同時,機械預備的方法往往不能完全達到吸收所造成的缺損部位。因此,根管預備時次氯酸鈉和超聲設備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次氯酸鈉可以溶解壞死的牙髓組織。超聲的震盪可以使次氯酸鈉沖洗液活化,並充分滲透到根管系統的每個角落,以減少根管內細菌的數量。然而,即使使用了超聲設備,往往根管內局部還是會有細菌的殘留因此,根管內封藥應該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以提高器械所不能到達部位的消毒。氫氧化鈣糊劑對根管內多種細菌有殺傷作用,並可滲入牙本質小管發揮殺菌作用,效果明顯。此外有研究證實,氫氧化鈣與次氯酸鈉有協同作用,可減少根管內有機碎屑的殘留囚。對於根管的充填,應選擇具有良好流動性的充填材料,來封閉吸收所造成的缺損。其中,熱塑性牙膠充填技術最為常用。
在一些病例中,牙內吸收己經發展至牙根外表面,使得根管與牙周相連通,並可能出現鄰近牙周組織的病變。這就需要在根管治療的同時行穿孔的修補。礦物三氧化物凝聚體(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誘導成骨性,對根尖周組織的刺激小,並且和其他材料相比,其封閉性也更好,故常用來做穿孔的修補。當牙內吸收的缺損不可修復時,則只有選擇拔除。
植物元素的內吸收
內吸收是植物營養保護策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植物葉片含有豐富的可用元素,因此葉片衰老過程中的內吸收對植物競爭、營養吸收和生產力等過程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有大量證據證明,在鹽沼生態系統中初級生產力是受氮元素限制的.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一方面,固氮菌在紅樹林缺氧狀態下的土壤中活性較低,土壤中大量的N元素在反硝化等因素作用卜被釋放到空氣中而無法被植物利用。另一方面,真紅樹植物被認為比常綠植物有更高的葉片凋落速度,這是紅樹植物對高鹽環境重要的適應,然而卻小可避免地使得葉片中的N、P等元素隨落葉從植物體中流失。雖然這部分營養可以通過紅樹林土壤微生物的分解再次進入養分循環從而得到回收,但海水還是帶走了機凋落物中的很大部分。因此,紅樹林生態系統年均氮輸入量為是小於氮輸出的.雖然現在仍然存在一些爭議,紅樹林的限制營養元素可能會隨地點等因素的差異而變化,但實際上,在大多數紅樹林中,土壤氮供給通常小足以滿足植物對氮的需求,內吸收就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的實驗結果,真紅樹和半紅樹的葉片N/P均小於31。根據Gusewell和Koerselman的評估標準,說明我們實驗樣地中的紅樹是處於N限制的。
成熟葉片中營養元素含量(Nmass和Pmass)被認為與土壤元素供給水平有關。毫無疑問,如果生長在較為肥沃的土壤中,植物可以得到更多的養分,並且葉片營養物質含量也會較高。一般來說,在貧瘠的環境下,葉片營養元素含量會隨著土壤養分的增加而增加。根據Lin和Sternberg的研究表明紅樹植物組織的養分含量是長期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在本研究中,半紅樹植物成熟葉片較真紅樹植物有更高的營養元素含量(Amass和Pmass)。一現象印證了我們的假設,即半紅樹植物比真紅樹植物具有更好的土壤養分供應(N和P)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