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發熱・血虛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傷發熱・血虛證
- 外文名:endogenous fever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
- 所屬學科:中醫藥學
- 公布時間:2010年
內傷發熱・血虛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內傷發熱・血虛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陰虧血虛,虛熱內生,以低熱,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面白少華,唇...
內傷發熱・氣虛證 內傷發熱・氣虛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正氣虧虛,虛陽浮動,以低熱日久,勞累更甚,食少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脈弱等為常見症的內傷發熱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 ...
內傷發熱・陽虛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陽氣不足,虛陽上浮,以發熱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溫,少氣懶言,頭暈嗜臥,腰膝酸軟,納少便溏,面色s白,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無力等為常見症的內傷發熱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內傷發熱・濕阻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damp retention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濕邪阻滯,以低熱,午後明顯,熱難速除,或身熱不揚,胸悶脘痞,身重而累,頭痛如裹,不欲飲食,渴而不飲,噁心嘔吐,大便不爽或稀薄,或見寒熱如瘧,口苦厭油,身目發黃,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或濡...
內傷發熱・肝氣鬱結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肝氣鬱結,郁久生熱,以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抑鬱不歡,喜嘆息,或煩躁易怒,胸脅脹滿而痛,口苦咽乾,或納食不香,大便乾結,或婦女月經不調,經來腹痛,或兩乳脹痛,舌紅,苔黃...
內傷發熱・痰積證 內傷發熱・痰積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accumulation)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痰積中脘,以發熱,胸膈痞塞,背心疼痛,苔白膩,脈弦滑等為常見症的內傷發熱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
內傷發熱・傷酒證 內傷發熱・傷酒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alcoholism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術名詞。定義 飲酒過度或誤服藥酒,以身熱惡寒,戰慄,頭項痛,腰脊強,苔膩,兩手脈沉等為常見症的內傷發熱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 ...
內傷發熱・血瘀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血瘀不通,瘀而生熱,以午後或夜晚發熱,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熱,口燥咽乾,但不多飲,肢體或軀幹有固定痛處或腫塊,面色萎黃或晦暗,舌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等為常見症的內傷發熱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
內傷發熱・陰虛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陰精不足,虛火內生,以午後潮熱,或夜間發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熱,煩躁,少寐多夢,盜汗,口乾咽燥,舌紅或有裂紋,苔少甚至無苔,脈細數等為常見症的內傷發熱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 ...
內傷發熱・痰濕證 內傷發熱・痰濕證(endogenous fever with phlegm-damp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痰濕郁滯,郁而生熱,以午後熱甚,心內煩熱,胸悶脘痞,不思飲食,渴不欲飲,嘔惡,大便稀薄或黏滯不爽,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等為常見症的內傷發熱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