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修政治,外治武備,古代一種戰略思想。指對內明修政治,對外做好軍事準備,抵禦外侵。這是戰國時軍事家吳起提出的軍事思想。他在《吳子·圖國第二》中講到: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只講文德而廢弛武備,因而亡國。有扈氏的國君由於仗恃兵多而英勇,也喪失國家。所以當敵人來侵而不迎戰,這夠不上“義”,看見敵人被殺害的屍體而哀傷,這夠不上“仁”。吳起在這裡樸素地解釋了國家與軍隊、政治與軍事、仁義與暴虐的辯證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修政治,外治武備
- 屬性:古代戰略思想
內修政治,外治武備,古代一種戰略思想。指對內明修政治,對外做好軍事準備,抵禦外侵。這是戰國時軍事家吳起提出的軍事思想。他在《吳子·圖國第二》中講到: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只講文德而廢弛武備,因而亡國。有扈氏的國君由於仗恃兵多而英勇,也喪失國家。所以當敵人來侵而不迎戰,這夠不上“義”,看見敵人被殺害的屍體而哀傷,這夠不上“仁”。吳起在這裡樸素地解釋了國家與軍隊、政治與軍事、仁義與暴虐的辯證關係。
內修政治,外治武備,古代一種戰略思想。指對內明修政治,對外做好軍事準備,抵禦外侵。這是戰國時軍事家吳起提出的軍事思想。他在《吳子·圖國第二》中講到: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只講文德而廢弛武備,因而亡國。有扈氏的國君由於仗恃兵多而...
外治武備 外治武備,指對外作好軍事準備。多與“內修政治”聯句。比喻治理國家,文治武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治:管理。武備:軍備。 《吳子兵法·圖國第一》:“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才是強國闢土,以衛社稷的正確辦法。具體措施是:①修“文德”以“人和”。修文德即修明政治,辦法是以“道、義、禮、仁”之“四德”去引導、治理和安撫民眾。百姓“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便可上下團結,同仇敵愾,“皆是吾君而非鄰國”,作戰也“以盡死為榮,退生為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