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沙門氏桿菌病是由鼠傷寒沙門氏桿菌和腸炎沙門氏桿菌引起、發生在兔身上的一種病害。多數病兔出現腹瀉,排出帶有泡沫的粘液性糞便,體溫升高,精神沉鬱,食慾喪失,渴欲增加,消瘦。
兔沙門氏桿菌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主要發生於25日齡以後的母兔,發病率高達57%,流產率為70%,致死率為49%。
兔沙門氏桿菌病的防治方法為發現病兔立即隔離,並採用抗菌藥物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兔沙門氏桿菌病
- 外文名:Rabbit Salmonella
- 別名:兔副傷寒病
- 為害動物:兔
- 病害類型:消化道傳染病
- 病原:鼠傷寒沙門氏桿菌、腸炎沙門氏桿菌
- 侵害部位:兔脾臟、肝臟、子宮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流行情況,病理變化,診斷方法,防治措施,預防措施,治療措施,
病原特徵
病原主要是鼠傷寒沙門氏桿菌和腸炎沙門氏桿菌,屬沙門氏菌屬,為革蘭氏陰性、卵圓形小桿菌,大小為2~4微米×0.5微米,具有周身鞭毛、並常有菌毛,不形成芽孢,無莢膜。本菌為需氧和兼性厭氧;最適生長溫度是37℃,但在43℃也能生長良好;在普通培養基上菌落圓整、光滑、濕潤而凸起,呈半透明;在肉湯中均混濁。
鼠傷寒沙門氏桿菌和腸炎沙門氏桿菌抵抗力中等,在乾燥環境中可以存活1個月以上,在墊草上可活8~20周,在凍土中可以過冬,在醃肉中須經75天才能死亡。常用消毒劑,如石炭酸和來蘇兒溶液可以在幾分鐘內將其殺死。
為害症狀
潛伏期3~5天。少數病兔不出現症狀而突然死亡。多數病兔出現腹瀉,排出帶有泡沫的粘液性糞便,體溫升高,精神沉鬱,食慾喪失,渴欲增加,消瘦。母兔從陰道排出粘液或膿性分泌物,陰道黏膜潮紅、水腫。孕兔常發生流產,流產胎兒體弱,皮下水腫,很快死亡孕兔常於流產後死亡,流產後康復兔將不易受孕。哺乳幼兔常由帶菌母免傳染,多突然死亡。
流行情況
各種年齡的家免、野免均可感染,但以幼兔和懷孕後期母免最易感。由於本菌為動物腸道寄生菌,宿主範圍廣泛,因而傳染源比較複雜,主要是病兔和隱性帶菌兔。其傳染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健康兔吃了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感染髮病;另一種是隱性帶菌兔,平常不顯症狀,當飼養管理不良、氣候突變、衛生條件差或患其它疾病等。使機體抵抗力減弱,病原趁機紫殖、毒力增強而引起內源性感染髮病。另外幼兔也可以經子宮內及臍帶感染。
病理變化
因感染部位和病程長短而不同。突然死亡的病例呈敗血症的病理變化,多見內臟器官充血和出血斑點,胸、腹腔內有多量漿液或纖維素性滲出物。流產病兔子宮腫大。其漿膜和黏膜充血,並有化膿性子宮炎,局部黏膜覆蓋一層淡黃色纖維素性污穢物;有的子宮黏膜出血或潰坊;未流產的病免子宮內有木乃伊或液化的胎兒;陰道黏膜充血L ,腔內有膿性分泌物。大多數病例腸黏膜腫脹,有充血及出血變化,部分腸段的腸黏膜壞死脫落形成潰瘍,並有纖維素性偽膜附著;圓小囊、盲腸、結腸黏膜有瀰漫性粟粒大小的灰白色結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肝臟和脾臟充血、腫大,有時有散在或瀰漫性灰白色針尖大小的壞死灶;膽囊腫大,充滿膽汁。
診斷方法
確診需對病死兔的肝臟、脾臟、腸道等病變組織進行細菌分離和鑑定。
對死亡的兔可取其肝、脾、血液及其它器官做培養。對病兔可取糞便接種於沙氏志賀氏瓊脂培養基或栒櫞酸去氧膽酸鈉瓊脂培養基上。在此同時接種於麥康蓋瓊脂培養基或亞硒酸鹽肉揚培養基上,培養8~12小時。以上均有可疑為沙門氏桿菌菌落生長時,可進行分純鑑定。
防治措施
預防措施
兔場平時要做好環境衛生,徹底消滅老鼠和蒼蠅,保證飼料、飲水、用具不受沙門氏桿菌污染。引進種兔時要嚴格檢疫和隔離飼養。本病比較嚴重的兔場可對懷孕母兔肌肉注射鼠傷寒沙門氏桿菌滅活苗,每隻1毫升,每年兩次,對預防本病有一定效果。
治療措施
1.可用氟苯尼考的針劑進行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20毫克),也可選用土黴素粉、磺胺二甲基嘧啶粉、大蒜汁(將洗淨的大蒜搗爛,按1:5比例加水,每隻病兔口服3~5毫升)等藥物口服均有一定的效果。
2.土黴素按0.02%~0.05%比例,拌料飼喂,連用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