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化研究文庫·紅樓書系:經典化與迪士尼化:跨媒介視域中的《寶葫蘆的秘密》

兒童文化研究文庫·紅樓書系:經典化與迪士尼化:跨媒介視域中的《寶葫蘆的秘密》

《兒童文化研究文庫·紅樓書系(第3輯):經典化與迪士尼化:跨媒介視域中的》從一個經典化了的歷史文本出發,考察多媒體尤其是當代新媒介環境下這一文本的經典化過程。作為該研究關鍵字的“經典化”和“迪士尼化”,都鮮明地體現了當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論路徑。目前看來,這一路徑很有助於啟發當下許多兒童文學和文化現象的解讀。王晶博士的這部著作體現了當代兒童文學研究朝向“文化方法”的拓展。這是近年來特別受到年輕一代學院派研究者關注的一個研究理路。

基本介紹

  • 書名:兒童文化研究文庫•紅樓書系:經典化與迪士尼化:跨媒介視域中的《寶葫蘆的秘密》
  •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 頁數:162頁
  • 開本:16
  • 定價:32.00
  • 作者:王晶 方衛平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04937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兒童文化研究文庫·紅樓書系(第3輯):經典化與迪士尼化:跨媒介視域中的》由海燕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王晶,女,1979年10月生,浙江寧海人,文學博士。2008年至2009年,曾兼任華特迪士尼(上海)有限公司出版部編輯。現任浙江師範大學杭州幼兒師範學院動畫系講師。主要承擔《兒童文學》《圖畫書研究》《動畫藝術概論》《動畫史》《動畫劇本創作》等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承擔多項校級研究課題,參加浙江省社聯重大課題《浙產動畫電影長篇現狀剖析與前景展望》。參與多本兒童文學教材與兒童文學選本的編寫工作,是《中國兒童文學大系》散文報告文學卷的執行主編。在《電影文學》《中國圖書評論》《中國兒童文化》等雜誌上發表論文多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兒童文學的跨媒介研究。

圖書目錄

引言
一、經典的內涵及其論爭
二、把《寶葫蘆的秘密》作為一個經典建構案例
三、迪士尼化及其與經典化的關係
第一章 經典的傳統式誕生:作為國家文學事件
第一節 《寶葫蘆的秘密》的民間根系
第二節 《寶葫蘆的秘密》的誕生
第三節 《寶葫蘆的秘密》的文本問題
一、夢的情節功能
二、混沌的文體及其成因
三、邪惡的寶葫蘆及被管控的欲望
第四節 《寶葫蘆的秘密》的批評史流變
一、“文革”前關於《寶葫蘆的秘密》的評論
二、“文革”中關於《寶葫蘆的秘密》的批判
三、新時期重放的鮮花
四、90年代以來的爭論
第二章 經典的“肉身”形態:文本傳播與媒介轉換
第一節 《寶葫蘆的秘密》的文學文本傳播
一、《寶葫蘆的秘密》的國內出版發行情況
二、《寶葫蘆的秘密》的譯本傳播情況
三、向經典致敬:《丁小葦與寶葫蘆》
第二節 經典傳播過程中實現的媒介轉換
一、作為文字配角的插畫
二、文字作為配角的連環畫
三、作為低幼兒童讀物的圖畫書
第三節 1963年版電影:經典的影像化轉換
第三章 迪士尼的經典化,經典的迪士尼化
第一節 迪士尼的寶葫蘆:經典化過程的終端
一、《寶葫蘆的秘密》的形象流變及終端形象
二、《寶葫蘆的秘密》的情節流變及迪士尼的動作情節
三、《寶葫蘆的秘密》的場景流變及終端場景
第二節 迪士尼的烙印:生產及技術個案考察
一、前期準備
二、中期拍攝
三、後期製作
第三節 迪士尼的寶葫蘆,資本的秘密
一、《寶葫蘆的秘密》的衍生產品開發
二、《寶葫蘆的秘密》在迪士尼中國化戰略中的位置
三、2007年版《寶葫蘆的秘密》對中國兒童文化產業的啟示
結語
一、誰被“××化”了?經典還是迪士尼?
二、迪士尼化,還是迪士尼模式化?
三、博爾赫斯的地圖和波德里亞的預言
附錄 從文本到影像:對寶葫蘆形象的創意譜系考察
一、寶葫蘆的民間文學形象
二、寶葫蘆的文學經典形象
三、1963年版電影中的形象
四、新世紀迪士尼版形象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第三節 1963年版電影:經典的影像化轉換
從容納的媒介數量來看,電影無疑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媒介形態,這種綜合媒介囊括了文學(編劇)、攝影、繪畫(舞美)、錄音、表演等多種媒介-藝術形態;其傳播也具有紙質文學媒介和紙質圖像媒介不可比擬的優勢,從接受效果上看是一種最為大眾化的傳播媒介——雖然電影受限於物質設備條件,然而卻不甚受限於觀眾的文化水平。因此,當文學經典改編為電影之時,一方面,意味著其傳播能夠借力於最為強勢的媒介形式;另一方面,這種最為強勢的媒介形式本身就在構築經典的強大“肉身”。
1963年天馬電影製片廠出品了由楊小仲導演的電影《寶葫蘆的秘密》,該片一經放映即受到觀眾的廣泛歡迎。導演楊小仲及副導演殷子自1961年起精心準備了兩年才完成了這部成本不高的兒童故事片。在這兩年間,他們完成了素材的收集、故事的改編、演員的挑選以及最後的拍攝,體現出了職業電影人的優秀素質。在展開對電影本身的深入分析之前,我們首先有必要了解該片導演——有“百部導演”之稱的楊小仲,對其職業化生涯及拍攝特點的了解有助於我們理解該片消弭於當時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之中的異質性成分。而這種異質性成分恰恰是成為迪士尼商業資本介入本土經典化過程之後所著力放大的。
楊小仲原名為楊寶泰,生於1899年,是中國早期著名職業電影人。1916年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1920年將中國現代早期著名文明戲(戲劇)《閻瑞生》改編為電影,成為中國最早的故事長片;楊小仲在商務印書館時主要為該館活動影片部(即電影部)編寫電影劇本,後離職與他人合辦昌明影片公司,30年代後先後在長城畫片公司、聯華影業公司、新華影業公司、中聯影業公司、中華影業公司、國泰影業公司等多家電影製作公司任編導,在新中國成立前導演了《醉鄉遺恨》《母之心》《一箭仇》《武松血濺鴛鴦樓》《殭屍復仇記》等數十部商業電影。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並執導了《蘭蘭和冬冬》《好孩子》《寶葫蘆的秘密》等優秀兒童故事片。“文革”期間遭受迫害,1969年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