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提出,兒童是教育的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生長,就是理想所在。兒童心理學的內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動為核心的習慣、情緒、衝動、智慧等天生心理機能的不斷開展、生長的過程。教育就是促進本能的生長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兒童中心論
- 套用學科:心理學
介紹,基本觀點,
介紹
杜威(J.Dewey,1859—1962)生於美國的佛蒙特州,是美國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論著很多。1886年出版第一本美國心理學教科書,1896年他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了《心理學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被認為是芝加哥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的正式開始。杜威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把心理學運用到教育和哲學方面,使三者結合起來。他強調教育促進兒童本能生長,提出了“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原則。他認為,兒童心理學的內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動為核心的習慣、情緒、衝動、智慧等天生心理機能的不斷開展、生長的過程。教育就是促進本能的生長過程。他還大聲疾呼:必須以兒童為教育的出發點,把兒童當做目的,而不是當做手段來看待,教育措施一定要圍繞著兒童來實施。這種兒童中心主義對皮亞傑有很大影響。
杜威提出“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生長,就是理想所在。“以兒童為中心”,體現在教育過程,它要求教師應考慮兒童的個性特徵,使每個學生都能發展他們的特長,尊重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從做中學“是杜威教學理論的基本指導思想,在理論上是以他的經驗論哲學觀和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的,是對傳統教育的教學進行全面否定的一個中心論據。
基本觀點
19世紀中期以後,資本主義確立並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由機械化進爾發展到電氣化。科學技術逐漸普及,從教育自身發展而言,則在擺脫一般文化教育或古典文化教育,走向生產性、實踐性教育,原來的傳統教學方式偏重灌輸、說教,與新時期所要求的教育、教學以及培養新型的人才,日益發生尖銳的矛盾,要求進行變革。出現了現代教育的教學體系。杜威就是現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把赫爾巴特作為傳統教育的主要代表,給予了激烈的批評,他抨擊赫爾巴特主義剝奪了兒童自我活動的餘地,實施的是強制的、非民主的、有抽象主義傾向的教育。
杜威認為,“傳統教育”就是一種“靜聽”的教育,學校里的一切都是為“靜聽”準備的,消極的對待兒童,機械地使兒童在一起,課程和教學方法的劃一,概括地說,重心是在兒童以外,重心是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喜歡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動。
針對傳統課程編制的弊端,他提出要改造課程,使之能真正適於兒童的生活,並特彆強調了兩個觀點:第一,兒童和課程之間不是互相對立,而是互相關聯的,“兒童和課程僅僅是構成一個單一過程的兩極,”兒童是起點,課程是終點。只要把教材引入兒童的生活,讓兒童直接去體驗,就能把兩點連線起來,是兒童從起點走向終點。第二,“學校科目相互聯繫的中心點,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