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禮金婚宴

兔年春節將近,又趕上結婚的好日子。日前,記者在福清融僑大酒店參加了朋友小吳的婚禮,在酒店門口,婚慶接待員微笑地推拒所有賓客的賀禮:“不收禮金,簽名就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免禮金婚宴
  • 特徵:“不收禮金,簽名就好
  • 屬性:談到禮金,敗興
  • 性質:默認的新風俗
簡介,紅色炸彈,是憂愁不是喜悅,婚宴免禮漸成福清風俗,免禮金源於十多年前,新風俗成新壓力?,專家:免收禮金也不該攀比,

簡介

免禮金婚宴
兔年春節將近,又趕上結婚的好日子。日前,在福清融僑大酒店參加了朋友小吳的婚禮,在酒店門口,婚慶接待員微笑地推拒所有賓客的賀禮:“不收禮金,簽名就好。” 在一片“一個月收到多張請柬,已經無力支撐”的煩惱聲中,“不收賀禮”有點稀奇,但在福清,這卻不是件新鮮事。

紅色炸彈,是憂愁不是喜悅

紅色炸彈,現在成了大家談之色變的問題。步入而立之年的小翁訴苦,2007年,她剛進入公司,就遇到另一部門的同事廣發喜帖,邀請大家喝喜酒。“完全不認識,我有一種被‘變相搶劫’的感覺。”此後,請柬越來越多,“多時一個月接到6張‘罰款單’”。
隨著朋友們陸續走入婚禮殿堂,“80後”發現,有時一個月的工資,要拿出一半貢獻給婚宴。“大家剛工作不久,荷包都扁。隨禮至少200元,壓力大。關係好的要送800元、1000元,是潛規則。我覺得朋友結婚本是件高興的事,但是談到禮金,敗興。”

婚宴免禮漸成福清風俗

相比大多數“80後”的窘迫,祖籍福清的小陳鬆了一口氣。“2006年開始參加老家同學的婚禮,都只要在喜簿上籤名就行了,新人不收賀禮。”他甜蜜地“抱怨”,“這個月趕了4場,連吃帶拿,撐死我了。”
1月12日剛在福清融僑大酒店舉辦婚禮的小吳認為,結婚,注定燒錢,只是花費多少的問題。“現在,不含酒水,一桌好一點的菜金都要2000元以上。”對於不收來賓的賀禮,小吳認為是應該的,“福清很早就開始默認這一習俗,喝了同事同學那么多場免費的喜酒,自己的婚禮收錢,說得過去么?”

免禮金源於十多年前

吳女士清晰地記得,參加的第一場不收賀禮的喜酒是在1999年,新人父母東渡回國,邀請了要好的朋友同事,在福清市產塘街口的海洋大廈辦了個熱鬧的婚禮,最後禮金全退。回家後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真新鮮,居然還有不收禮金的。”
之後,吳女士發現免禮的喜宴不再新鮮。她說,早些年,都是家境比較好的不收賀禮,後來漸漸成為風俗,家境普通的也開始不收禮了。現在一年她參加十幾場喜宴,都是樂呵呵地空手去。“如果都要隨禮,每年要支出好幾千元呢,這樣多好,大家開心。”
即便是農村,許多人辦喜酒也是圖個喜慶。2006年,江鏡鎮謝塘村的小謝和小何喜結連理,喜帖上註明“不收禮金”,在村里辦了個流水席,七大姑八大姨硬是拿著紅包給新娘小何做見面禮,小何“堅決不收”,親戚們說是“小意思”。回家後拆開一看,紅包里有一元、兩元,多的五元、十元。小何說,本來就沒打算收,都是自家人,開心最重要。

新風俗成新壓力?

家境較好的可以承擔免賀禮的壓力,那么家庭條件一般的呢?
2009年底披嫁衣的小王,父親是普通職工,母親是家庭主婦,按風俗不收賀禮,有一定經濟壓力。為節省成本,她就在父親的鄉下老家辦了場宴席。“沒花太多,商量好不收禮金。在老公老家福安,也辦了一場,也不收賀禮,他覺得這樣好,就沿用。”小王說。
小王說,在福清收不收賀禮,還要看各家的情況。“是默認的新風俗,但是沒說一定要這么做。去年,我參加7場婚宴,有2場還是有收的。”而有的婚宴,是有選擇地針對部分客人收取禮金。

專家:免收禮金也不該攀比

民俗專家方炳桂介紹說,如今在很多地方,結婚送禮金已經到了一個比較畸形的階段。福清、長樂等沿海地帶出現的不收賀禮的情況值得讚賞。但是,這一帶又發展了新的風俗,不僅不收禮,有時宴客方反而給賓客送去禮金,而且還有攀比的趨勢。方炳桂說,其實,無論是哪方送禮金,都應該做到量力而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