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尼特

小行星3753(克魯特尼,Cruithne)是一顆軌道圍繞著太陽小行星。其軌道性質特異:因為其軌道與地球軌道相關(見下)。有人認為它是繼月亮之後地球的第二顆衛星,但這只是從地球軌道上觀察位置時產生的異常現象,在技術上是不正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行星3753
  • 外文名:Cruithne
  • 別稱:克魯特尼
  • 分類:小行星
  • 發現者:J. Duncan Waldron與同事羅伯特·麥克諾特
  • 發現時間:1986年11月10日
  • 直徑:大約5公里
  • 公轉周期:與地球幾乎一樣
行星結構,運行軌道,發現歷史,相似行星,

行星結構

克魯特尼的直徑約5公里,與地球最接近的距離是1200萬公里,估算是地月距離的30倍。克魯特尼一度曾被認為是人造的物體,可能是阿波羅計畫產生的太空廢棄物。

運行軌道

雖然長期看來克魯特尼的軌道是不穩定的,但Wiegart和Innanen的計算仍指出他的軌道有一段時期幾乎與地球同步,但在數百萬年內並不會和地球發生碰撞,而且無論在軌道的哪個位置上,從地球上都不可能用肉眼直接看到他。或許是因為他與地球有著不尋常的軌道關係,克魯特尼曾經是科幻小說家Stephen Baxter在Manifold: Time一書中的物體。
克魯特尼相對於地球的馬蹄形軌道
克魯特尼的軌道是環繞太陽的橢圓形,但是因為他的軌道周期與地球幾乎一樣,使他看來就像"跟隨"著地球一起繞著太陽。克魯特尼與太陽的距離和在軌道上的速度與地球的差異非常微小,所以從地球看克魯特尼就好像在前方有個像腎臟或蠶豆的軌道,克魯特尼在略少於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一次這樣的路徑。因為比一年略少了一些,地球每年就落後這個蠶豆狀的軌道一點點,所以從地球上看這個軌道就不是封閉的(更像是蠶豆形的螺旋圈),而是逐漸慢慢遠離地球的。
在多年後,地球將落後於克魯特尼足夠遠,這種在前方逐漸遠離的關係就會變成由後方逐漸接近。一但轉變成此種關係,克魯特尼將年復一年的逐漸與地球接近。地球和克魯特尼之間的重力軌道能量轉換將使克魯特尼的軌道改變約50萬公里(地球軌道的改變只有1.3厘米)。於是,克魯特尼環繞太陽的周期會變得比一年長了一點點。蠶豆形的軌道現在開始以相反的方向逐漸遠離地球,地球不再是落後在蠶豆形軌道的後方,而是被推向前方。下次發生這一系列變化的時間預計在2292年的七月。屆時克魯特尼將接近地球預計一千二百五十萬公里。
再經過380至390年之後,這個蠶豆形的軌道路徑會出現在地球軌道的另一側,並再度逐漸接近地球。地球又再一次的的改變克魯特尼的軌道,使他繞太陽的周期又比地球的一年短了一點點(上一次發生這種變化的時間是1902年,而下一次將發生在2676年。這種模式會一再重複的進行著。

發現歷史

小行星克魯特尼在1986年11月10日被位於澳大利亞賽丁泉天文台工作的J. Duncan Waldron與同事羅伯特·麥克諾特,Malcolm Hartley和Michael R. S Hawkins發現。其實它在1983年已被智利南歐天文台的Giovanni de Sanctis和Richard M. West記錄過(1983 UH),但直到1997年,加拿大約克大學的Paul Wiegert和Kimmo Innanen以及芬蘭土爾庫大學的Seppo Mikkola才共同發現了其不同尋常的軌道。

相似行星

自克魯特尼被發現之後,還有三顆接近地球的小行星被發現,她們是(54509) YORP( 2000 PH5),(85770) 1998 UP1以及2002 AA29,也都存在於相似的共振軌道上。
其他天體有著馬蹄形軌道馬蹄形軌道的例子是:土星的天然衛星土衛十土衛十一,這兩顆衛星環繞著土星相互追隨著的運動狀態,與克魯特尼的原理是一樣的,但是情況單純的多了。
火星也有一顆共軌小行星(小行星5261),而木星就有許多了(大約400顆,都是特洛伊小行星);土星的系統內也有其他的共軌小衛星:土衛十三土衛十四追隨著Tethys,還有土衛十二土衛三十四追隨著土衛四。但是她們並沒有馬蹄形的軌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