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科夫自由市

克拉科夫自由市

克拉科夫自由市(1815~~1846年):拿破崙戰爭結束以後,波蘭人在克拉科夫建立的城邦共和國,1846年被奧地利帝國吞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克拉科夫自由市
  • 英文名稱:RzeczpospolitaKrakowska
  • 所屬洲:歐洲
  • 首都:克拉科夫
  • 主要城市:克拉科夫
  • 政治體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E.鄧波夫斯基
自由市的歷史,自由市的建立,成為波蘭復國運動的活動中心,波蘭1846復國運動,克拉科夫起義,戰後,

自由市的歷史

克拉科夫建於700年前後,是中歐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0世紀前為維斯瓦族的城堡。1000年舉行的著名格涅滋諾夫大會決定設克拉科夫主教區。
1138年迪斯瓦夫設立大公國
13世紀韃靼人入侵遭破壞。
1320年弗拉迪斯拉夫統一波蘭,並定都於此,成為連線日耳曼地區和斯拉夫的紐帶。在以後的300年間迅速繁榮,成為當時歐洲著名的經濟、文化中心。
1320~1609年為波蘭、波蘭-立陶宛聯邦王國首都,在和俄羅斯、奧斯曼、瑞典、神聖羅馬帝國經歷過數百年的戰爭後衰落。
1795年波蘭遭奧地利大公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瓜分,克拉科夫被併入奧地利大公國。

自由市的建立

1809年,拿破崙一世(NapoléonBonaparte)先後擊敗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在波蘭中部建立華沙大公國(KsięstwoWarszawskie)。1812年,拿破崙遠征俄國,華沙大公國出兵10萬,數量之多僅次於法國。
拿破崙失敗後,華沙大公國被肢解,其原有土地分為三塊,在其主要地區成立了波蘭議會王國,由俄國沙皇兼領國王。其西部土地成為波茲南公國,受普魯士管轄。
1815年維也納會議中,由於奧地利無法容忍俄羅斯勢力向原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滲透,俄羅斯則對奧地利在東歐和巴爾幹的擴張表示警惕。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自由市,受奧地利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雙重獨立保證。

成為波蘭復國運動的活動中心

1829年5月24日於,尼古拉一世華沙登基為波蘭國王,但他拒絕宣誓遵守憲法,繼續限制波蘭王國的主權。
尼古拉斯的統治體現了官方國家主義的思想——東正教、專制主義和國家主義。在波蘭人看來,這些思想意味著俄羅斯要將他們同化,要讓他們變得忠於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人。
尼古拉的統治也意味著波蘭政治傳統的終結。他廢除民主政府,引入中央集權性質的行政機關,機關成員不經選舉產生,而是受到沙皇任命。尼古拉一世也嘗試加強中央集權,合併波蘭議會王國。這些行為招致了波蘭人的不滿與反抗。
1831年1月,瑟姆罷黜了沙皇的波蘭國王身份,以對沙皇再三減少瑟姆憲法權利的行為作出回應。沙皇派兵進駐波蘭,十一月起義爆發,結果失敗。
1833-1846年間,波蘭復國者為爭取國家獨立曾進行過多次嘗試,但均告失敗。這段時間,克拉科夫成為波蘭復國者的活動中心。

波蘭1846復國運動

1845年,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帝國、托斯卡納公國等)對義大利的統治已經開始動搖,俄羅斯則陷入此起彼落的農奴起義中。
波蘭各地的獨立運動領導人取得聯繫,確定於1846年2月22日在俄、普、奧3國占領區同時發動起義,並就成立波蘭共和國民族政府達成了協定。
由於叛徒告密,普魯士政府於1846年2月進行大逮捕,普占區的革命組織被摧殘殆盡。
在波蘭王國,俄國沙皇政府也破壞了波蘭人在華沙的復國組織,只有克拉科夫的組織未受損害。
1846年2-3月,民主主義革命領導人楊·提索夫斯基(Jan Tyssowski,1811-1857)及其他波蘭復國者,在奧屬加利西亞(Galicia)地區發起武裝鬥爭。

克拉科夫起義

戰爭爆發後,奧地利認為克拉科夫是叛亂的策源地,在鎮壓起義的同時,向克拉科夫自由市派兵。
2月18日,奧地利軍隊開入克拉科夫。
2月20日,克拉科夫的革命民主派向奧軍發動進攻,城郊工人和農民聞訊馳援,奧軍敗退。
2月22日,克拉科夫宣告成立波蘭共和國,組成民族政府,發表了《告波蘭人民書》,宣布廢除勞役制和封建等級特權,進軍加里西亞。奧地利則煽動加里西亞農民,進行阻擊。
2月26日,在格多夫被奧軍和受騙的加里西亞農民擊敗。
2月27日,領導人E.鄧波夫斯基遭奧軍伏擊,中彈身亡。沙俄軍隊也乘機襲擊。
3月4日,克拉科夫被奧俄軍隊占領。

戰後

戰敗後,克拉科夫自由市被併入奧地利帝國,被改組成為克拉科夫大公國,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大公。1848年革命後,奧地利廢除農奴制,將克拉科夫大公國併入加里西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