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何學智助理研究員與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實驗檢測研究院、以及來自英國的合作者組成的合作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革質葉植物角質層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通過對革質葉葉片形態和角質層結構的分析和對比,認為新發現的材料為一革質葉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克拉瑪依革質葉(Scytophyllum karamayens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拉瑪依革質葉
- 拼音:Scytophyllum karamayense
- 界:植物界
- 分布區域:新疆準噶爾盆地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植物學史
種子蕨植物門是一類已經滅絕的化石植物,最早出現於晚泥盆世(距今約3.8億年)。從很多孤立的器官到確認這一新的植物類群經歷了百餘年歷史和很多古植物學家的工作。這種植物兼具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特徵,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植物利用種子來繁殖。
盾籽類植物就是種子蕨植物門中的一個重要的類群,生存於石炭紀至三疊紀(古生代的倒數第二個紀和中生代開始的第一個紀;石炭紀是著名的成煤時期,在緊隨其後的二疊紀的末期發生了舉世聞名的二疊-三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這類植物因其具有具柄的盾狀殼斗盤(大孢子葉)和懸垂在殼斗盤邊緣的種子構成的雌性生殖器官而得名。
革質葉是一種只出現於三疊紀的盾籽類植物的葉片化石,是分布於亞歐地區三疊紀革質葉植物群的代表性化石之一。本次在新疆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克拉瑪依組地層中發現的保存了角質層的革質葉化石就是一種盾籽類植物的葉片化石。這種植物的葉片為羽狀複葉,羽片為披針形,羽片邊緣為波狀至鋸齒狀;二級、三級葉脈構成束狀側脈。葉片角質層較厚,雙面氣孔型,葉片上表面和下表面角質層結構相似,脈和脈間區明顯。氣孔器為單環式,具有4-7個副衛細胞。上表面角質層氣孔指數為3.27,平均氣孔密度15個/平方毫米;下表面角質層氣孔指數為5.25,平均氣孔密度30個/平方毫米。上、下表皮細胞平周壁增厚在角質層上形成乳突;氣孔器副衛細胞平周壁增厚形成乳突環繞氣孔口。
形態特徵
本研究釐清了我國三疊紀革質葉(Scytophyllum)、艾羊齒(Aipteris)和擬艾羊齒(Aipteridium)之間的關係,認為艾羊齒為革質葉的晚出同物異名,艾羊齒屬下各種均應歸入革質葉屬;而擬艾羊齒由於其繁殖器官和與革質葉屬植物相關聯的繁殖器官完全不同,被認為是和盾籽類植物完全不同的植物類型。通過和全球已經報導的26種革質葉進行對比,何學智等認為新疆發現的革質葉是一新種。
生長環境
通過對革質葉角質層特徵的分析,結合前人對盾籽類植物生活習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對新疆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古氣候的研究成果,何學智等推斷新疆發現的革質葉植物能夠適應濕潤、乾旱、或季節性乾旱等多種氣候條件,其較厚的角質層和下陷的氣孔器結構特徵則表明這種植物能夠適應水脅迫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