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海上強權就是在15至16世紀期間使用這種帆船來進行遠洋探險,並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殖民地。在法國,這種船被稱為“Nef”,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則分別稱為“Nao”及“Nau(或者Caravela)”(三者的意思都是“船”)。在16世紀以後,卡瑞克帆船就被改良版本的蓋倫帆船所取代,漸漸沒落於航海歷史。然而,它卻促成了歐亞之間的海上交通,以及震動整個歐洲的
大航海時代,為世界交通發展史寫下光輝的一頁。
歷史
起源
“卡瑞克”這一個名稱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紀傳入歐洲的阿拉伯語,以及希臘文κέρκουρος(kerkouros)一詞(即“駁船”之意),當時的葡萄牙人以之來把新研發的大型帆船命名。公元1300年,歐洲人開始改良北歐主流船種柯克型帆船。他們在
柯克船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根
桅桿,主桅掛方形的大橫帆,後桅掛
三角帆,這便成了卡瑞克帆船的雛形。橫帆縱帆的搭配使用使卡瑞克型帆船擁有強大的適應力,即能在大西洋的強風中高速行駛又能在地中海多變的貿易風中操控自如的特性受到商人們的熱烈歡迎,經過不斷的強化和改良,卡瑞克迅速取代了柯克型帆船成為歐洲的主流船型。
發展
到15世紀,軍方的加入使卡瑞克型帆船成為重2000噸,3桅桿,多層甲板的超級帆船。雖然投入實戰的卡瑞克次數並不多,但它是由弓弩為主的戰船到真正的炮船的重要轉折。在歐洲艦船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在葡萄牙人控制印度洋海權利的決定性戰役第烏海戰里,正是這卡瑞克帆船奠定了勝利的基礎。阿拉伯人的小船無法與其抗衡,而因為其船舷過高,也無法進行跳幫肉搏作戰。
由一桅增加至三至四桅。主帆增大了。為了強化帆的下角,在帆腳的中部增加了一排帆腳索。進一步的,一到兩張可以拆卸的輔助帆被加到了主帆的底部,當風速太高,這些部分可以拆掉。人們為船加上了第三根桅桿——前桅。前桅最初的主要設計目的,並不是提高船的操縱性,而是增加新的動力。後來人們增大了前桅了前帆,在完善的帆船中,他們同主帆很相似。人們在船首斜帆只下又增加了斜槓帆。這個帆在德語中稱為“blinda”,因為它有效的遮住了人們向前的視線。在15世紀晚期,主帆上方出現了上帆。最初,只是在頂端的旗桿上加一個帆桁,後來,人們在主桅頂部安裝了專門的桅桿和完整的帆,最後,前桅也裝上了上帆。在卡瑞克帆船(carrack)的時代末期,有些船在上帆之上又加裝了單獨的桅桿和帆——頂桅和頂桅帆。
在有些大船上,後桅之後加裝了第四個桅桿(bonaventure,中世紀帆船上的第四根桅桿……),掛斜帆。之後,後桅還上安裝過上帆甚至頂帆。後桅上的上帆和頂帆都是斜帆。這些帆的實用價值很值得懷疑,他們的使用恐怕也很少見。地中海的船增加了繩梯橫索。這些橫向的“梯子”系在從側面支持主桅的船的橫桅索上。雖然繩梯橫索已經在歐洲北部的船上用了超過兩個世紀,在地中海,它們剛剛代替了繩梯。
海戰船
在船帆船桅發生重大發展的同時,卡瑞克帆船(carrack)的噸位也增加了。16世紀的巨大戰船如葡萄牙的SantaCatarinadoMonteSinai,用亨利八世(皇家海軍的創立人)命名的HenryGraceàDieu(1514)(通常被人們稱為“大亨利號”)和MaryRose(1510,1536年改裝)。
在艦炮上,鑄鐵取代了焊接的煅鐵。可以固定在架子上的後膛炮取代了裝在有輪子的小車上的前裝炮。這些都強化了艦炮的性能。16世紀出現的帶鉸鏈的炮門使得較低的,接近水線的甲板上也可以安置大炮,這增加了船上炮的數量。這些創新使得重炮戰艦的概念得以實現。
此外,人們也在它身上增加了船首斜桅,以及減低的艉樓的高度,令它更便於在海戰發揮威力。後來在16世紀初,它更被安裝了多層的甲板,以便於安裝更為巨大的炮座,增加威力。而卡瑞克帆船的改良更為海上戰爭來帶來了新元素,海上戰爭不再單是兩船間短兵相接及弓箭互發的模式,而轉變為更具威力的炮戰,亦引伸出後來戰列艦的形成。而卡瑞克帆船精良的裝備亦令歐洲殖民者得以進占多個地區,建立海上霸權,主宰整片海洋。
特點
卡瑞克帆船的特點在於它的船身結構。它的船尾是圓形的,用厚木板彎成,使得船的側面到舵軸成為一個弧線。前船樓直接位於船首上方,船首斜桅位於其上——這種布置自從人們第一次在戰船的船頭上安上船樓,就從來沒改變過。後船樓成為了船身的一個組成部分。
卡瑞克帆船(carrack)巨大的上層建築影響了船帆的操作,使得他們的航行相當有特點:高聳的船樓限制了帆可以使用的區域,同時使得船頭很重,在強風中很容易前傾——1545年,MaryRose號超重行駛時發生過這種事故。在船航行過程中,船樓過高使得風拖著船走,使得下層的帆——主帆和前帆——受風面積減小。
優缺點
優點
1.它擁有充足的船艙以擺放貨物、物資及容納水手。
2.它能抵受來自體型較小船隻的攻擊。
3.它能夠實現遠洋航行。
4.船上的四桅上,掛有三角帆及橫帆,這足夠提供動力令船隻航行速度增加,即使逆風時也無礙航行。
5.它具備的多層甲板可以安放重型火炮,亦便於發射並排的側舷火炮,增加船隻威力。
缺點
當遇上強風時,它那龐大的體積亦會容易出現重心傾斜,令船隻坍塌。
消亡
卡瑞克帆船象徵著歐洲的造船技術已經達到一個高峰。然而,卡瑞克帆船雖然適合遠洋航行,但也不是萬能。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雖然採用卡瑞克帆船對非洲及大西洋進行探險及航行,但由於它的龐大船身需要很多人同時操作,成為了航海家們的一種負擔。此外,卡瑞克帆船龐大的船身更使它不大適合行走於地中海一帶的狹長海域,而且很容易出現在淺水區觸礁的危險。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隨著歐洲列強在新大陸殖民地的擴大,當時歐洲比較普及的卡拉克型和卡拉維爾型船隻已不能承擔越來越繁重的大西洋航運任務.注意到這點的列強們開始增加大型商用貨船研發和舊型商船大型化的投入.隨著包銅工藝的完善,16世紀初,以卡拉克型船框架為基礎,整合了卡拉維爾船的優點並採用新工藝後,蓋倫型軍民兩用型船終於行駛在大西洋的黃金水道上,直到大航海時代結束.
蓋倫船,全長46-55米,排水量在300-1000噸,後期大型蓋倫船排水量甚至達到2000噸.風帆結構和布局與卡拉克相似,但也有採用4桅構造以懸掛更多的帆布的型號.因為包銅技術船身採用了多層甲板和多層船樓構造的蓋倫船在誕生後就受到西班牙軍方和商人的青睞,在遠洋線路上完全取代了舊型號的船隻,被稱為西班牙寶船.無敵艦隊中也配備了大量蓋倫船,並根據其構造改良了接舷戰術,這令當時處於敵對狀態的英國苦不堪言,只能通過海盜的游擊戰來牽制西班牙海軍.這種狀況持續到1588年無敵艦隊遠征,遭到英國遠程火炮和暴風的雙重打擊慘敗為止。
著名事跡
卡瑞克帆船中最著名的當屬聖瑪莉亞號(SantaMaria)了,他是大航海家哥倫布探索美洲新大陸時所使用的旗艦,在探索新大陸的過程中於1492年12月25日沉沒於古巴附近。
另一艘是維多利亞號(Victoria),是史上第一首完成環球航行的船隻。1519年8月10日,由麥哲倫率領,連同維多利亞號在內的五艘船由西班牙港口塞維亞出發,開始向西航行。但可惜的是在回程中,麥哲倫不幸被殺,只剩下維多利亞號獨自回航西班牙。
著名船隻
大密歇爾號(Great Michael):蘇格蘭制的克拉克帆船,當時歐洲最大型的帆船。
瑪麗玫瑰號(Mary Rose)及上帝的恩寵亨利號(Henri Grâce à Dieu):英王亨利八世下令建造的兩首旗艦,亦是英格蘭王國開始成為海上軍事強權的標誌。
聖安娜號(Santa Anna):由十字軍騎士團之一的聖約翰騎士團所建造的克拉克帆船,第一艘具有重裝甲的帆船。
聖卡塔琳娜號(Santa Catarina):原為葡萄牙製造的克拉克帆船,但在公元1603年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搶奪。
聖瑪莉亞號(Santa Maria):航海家哥倫布探索美洲新大陸時所使用的旗艦。
聖安東尼奧號(San Antonio):葡萄牙製造的克拉克帆船,為葡萄牙國王若昂三世的個人艦隻,公元1527年失事沉沒。
維多利亞號(Victoria):史上第一首完成環球航行的船隻。公元1519年8月10日,由麥哲倫率領,連同維多利亞號在內的五艘船由西班牙港口塞維亞出發,開始向西航行。但可惜的是在回程中,麥哲倫不幸被殺,只剩下維多利亞號獨自回航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