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克勞黛是法籍美國人。她生於法國巴黎,原名埃米莉·克勞黛·喬喬恩,六歲時就隨父母來到了美國,在那裡讀完了國小與中學,畢業後想當服裝設計師。她曾就讀於華盛頓歐文學校,克勞黛在高中時開始出演校園戲劇。
演藝經歷
1923年,初登
百老匯舞台,處女作是1925年的《大搖床》,飾天真爛漫的少女角色。百老匯演出經紀人艾爾·沃茲看了後大為讚賞,與她簽了長期契約。1925年至1929年間,考爾白共演了二十多部戲,其中數她和
沃爾特·赫斯頓合演的《剝樹皮的人》最成功。
1927年,正當她在演出
奧尼爾的名劇《
精力充沛的人》時,被
派拉蒙公司的星探發現。可是考爾白那時對拍電影不感興趣,那星探便同沃茲辦交涉。在沃茲的勸說下,考爾白這才同意拍電影,但要求留在紐約,為的是利用晚上時間參加舞台演出。
1927年,她在紐約
派拉蒙電影工作室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無聲電影。隨著有聲電影逐步取代默片,由於她那流暢的對話天才,她的演藝事業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年拍攝了《為了邁克的愛情》。
1929年,她真正變成影星與派拉蒙影片公司簽訂拍片契約,先後在由
塞西爾·B·戴米爾執導的影片中擔任主角,拍了兩部影片《牆上有個洞》和《說謊太太》。由於造詣深、戲路寬,接著就拍各種類型的影片,有時還在一些
古裝片里演不幸的女人,例如《十字記號》和《
埃及豔后》等。
1934年,克勞黛·考爾白在由
弗蘭克·卡普拉執導的影片《
一夜風流》中的出色表演,從而獲得了第七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並成為好萊塢喜劇類型的主要女明星。而第七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她獲獎時沒有穿禮服。因為當年她根本就沒料到自己會獲獎,她是被人從火車站叫回來的,就穿著旅行便服說完了感言。
進入四十年代後,克勞黛·考爾白拍片的勁頭更足,但戲路轉向中層家庭婦女。例如《
棕櫚灘的故事》、《
自君別後》、《雞蛋和我》等。在這些影片裡,考爾白成功塑造了戰時留在後方的美國婦女—支持參軍的丈夫,擔負起家庭的重擔的形象。
五十年代,考爾白演戲與拍片兼顧,常常客串演出一些舞台劇。1961年,拍完最後一部影片《
帕里什》之後即息影,全副精力都投於舞台。
八十年代初她又活躍在電視螢幕上,拍了《
兩代夫人》等電視劇。之後她住在大西洋上的一個叫
巴爾巴多斯的島上,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1996年7月30日,克勞黛·考爾白去世,終年93歲。應當指出,克勞黛·考爾白在銀幕上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同她對拍攝的條件要求非常苛刻有關。她化妝不滿意不拍;月經期來了有三天不拍;重要鏡頭時間過晚不拍;攝影機角度落到左面不拍(因為她右頰有一小塊疤),等等。每次拍片她都使導演、攝影師等攝製人員圍著她忙得不可開交。
人物評價
克勞黛·考爾白是好萊塢三、四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大明星,影視兩棲,容貌與演技兼備。她長得小巧玲瓏,飽滿的圓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一縷縷前劉海更增添了青春美;她藝術上執著追求,表演活潑多姿,文雅中見嫵媚,所塑造的角色特別深受家庭婦女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