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西蒙

克勞德·西蒙

克勞德·西蒙(法語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國小說家。代表作及成名作《弗蘭德公路》。1985年克勞德·西蒙因為小說《農事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1981年創作的小說講述了西蒙在西班牙內戰中的經歷。他是繼1964年的讓·保羅·薩特之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勞德·西蒙 
  • 外文名:Claude Simon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10日
  • 逝世日期:2005年7月6日
  • 職業:小說家
人物生平,創作之路,評價,作品,

人物生平

克勞德·西蒙1913年10月10日生於馬達加斯加的首府塔那那利佛。他出生幾個月後,身為騎兵軍官的父親就死於戰場。西蒙被母親帶回法國的佩皮尼揚接受國小教育,後來又到巴黎一所著名中學就讀,畢業後赴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讀書,他還曾隨法國立體派畫家安德烈·洛特學過繪畫。1936年,他曾到西班牙共和軍與佛朗哥部隊激烈爭奪的巴塞隆納協助起義者,這場殘酷的戰爭在他的心中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西蒙應徵入伍,在騎兵團服役。194O年春,他參加了著名的牟茲河戰役,受傷被俘,不久又逃出德軍集中營,回國參加地下抵抗運動。戰後他到蘇聯、歐洲、印度、中東各地旅行,歸來後在鄉間從事葡萄種植業,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創作之路

西蒙的創作道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處女作《作假者》(1941)到《草》(1958),這階段的作品雖然還未能擺脫美國小說家福克納的影響,但已試圖探索一種像巴羅克體藝術的螺旋形結構代替傳統的直線形敘述,以表現內心活動中不斷變動的感覺、回憶、想像的“混雜體”。第二階段從獲“快報”文學獎的《弗蘭德公路》(1960)到獲“麥迪西”文學獎的《歷史》 (1967)。這一階段的作品,體現出詩與畫結合的特色,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第三階段從《雙目失明的奧利翁》(1970)到帶有總結性的,足以使作者進入世界文壇第一流作家行列的《農事詩》(1981)。這階段的創作已不再是“敘述一場冒險經歷”,而是一種“敘述的探索冒險”。作者幾乎完全排除傳統小說敘事中追索時間的方法,而是探索小說的空間組合,展示多層次的畫面描述。

評價

西蒙雖然是“新小說”派主要代表作家中唯一沒有發表過系統創作理論的作家,但他卻以自己的作品贏得了“新小說”派主要柱石的稱譽。這位沉默寡言、不善社交、甘於寂寞的老作家,以其頑強的探索精神和成功的創作,贏得了“以詩和畫的創造性,深入表現了人類長期置身其中的處境”的評價而獲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

  • 《作弊的人》—1945年出版,作家的處女作。
  • 《草》
  • 《豪華的旅館》
  • 《分離》
  • 《歷史》
  • 《雙目失明的奧利翁》的系列傑作:《導體》、《三折書》、《農事詩》。
小說
  • 《鋼絲繩》
  • 《居利韋爾》
  • 《春天的祭禮》
  • 《風》
  • 《弗蘭德公路》
散文
  • 《女人們》
作品中譯
  • 李映萩/譯,《豪華大旅館》,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
  • 林秀清/譯,《弗蘭德公路‧農事詩》,北京:灕江出版社,2001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