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將軍,著名的資產階級軍事戰略理論家。1780年6月1日生於馬格德堡附近布爾格鎮的一個稅收員家庭。1792年加入普魯士軍隊,1793年參加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戰爭。1801年秋入柏林軍官學校。1805年為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1806年10月在同法國作戰時被法軍俘獲,1807年獲釋,回國後任沙恩霍斯特領導的軍事改組委員會辦公室長官。1810年秋,任柏林軍官學校教官。1812年 4月,因反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與拿破崙一世結盟而投奔俄國,參加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並作為俄軍聯絡官同普軍指揮官H.D.L.約克·馮·瓦滕堡談判,簽訂聯合抗法的《陶羅根協定》。1813年 3月隨俄軍回到柏林。1818年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1830年春在布雷斯勞(今波蘭弗羅茨瓦夫)任炮兵總監,12月調任格奈澤瑙軍團的參謀長。1831年11月16日因患霍亂卒於布雷斯勞。 克勞塞維茨一生勤奮好學,1810~1812年在軍校任教期間,編寫了《軍事訓練概論》等著作,提出發動人民戰爭,反抗拿破崙一世統治的思想。其軍事思想反映資產階級初期的進步傾向和革新精神,在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克勞塞維茨一生勤奮好學,1810~1812年在軍校任教期間,編寫了《軍事訓練概論》、《信念三標誌》等著作,提出發動人民戰爭,反抗拿破崙一世統治的思想。在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的12年間,深入研究1566~1815年間的130多個戰例,致力於《戰爭論》的著述。其軍事思想反映資產階級初期的進步傾向和革新精神,在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張“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否認戰爭本身就是目的,以辯證的方式對戰爭的本質、形式和方法提出卓有見識的觀點。F.恩格斯和В.И.列寧都給予他很高評價。《戰爭論》中提出的總體戰概念,對現代戰略思想具有深刻影響,受到各國兵家的普遍重視。遺著由其妻出版,共10卷,《戰爭論》為第一、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