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桫欏(光葉小黑桫欏(變種))

小黑桫欏

光葉小黑桫欏(變種)一般指本詞條

小黑桫欏(Gymnosphaera metteniana (Hance) Tagawa)是桫欏科、桫欏屬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2米多。根狀莖短而斜升,密生黑棕色鱗片。葉柄黑色,基部生宿存的鱗片;鱗片線形,淡棕色,光亮,有不明顯的狹邊;葉片三回羽裂;小羽片向頂端漸狹,深羽裂,基部一對裂片不分離;裂羽狹長,先端有小圓齒;葉脈分離,每裂片有小脈5-6對,單一,鱗片小,灰色,孢子囊群生於小脈中部;囊群蓋缺;其長度比孢子囊稍長或近相等。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貴州、四川、重慶、雲南、江西。日本也有分布。生於山坡林下、溪旁或溝邊。

觀葉類植物。作為獨賞樹觀賞、叢林觀賞。其屬性美觀,具有熱帶植物形態。該中考作為濕熱環境的造景,也可觀形、觀乾。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黑桫欏
  • 拉丁學名:Gymnosphaera metteniana (Hance) Tagawa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木賊綱
  • :桫欏目
  • 桫欏科
  • :黑桫欏屬
  • :小黑桫欏
  • 命名者及年代:Hance,1868
  • 保護級別:中國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2米多。根狀莖短而斜升,密生黑棕色鱗片。葉柄黑色,基部生宿存的鱗片;鱗片線形,長達2厘米,寬1.5毫米,淡棕色,光亮,有不明顯的狹邊;葉片三回羽裂;羽片長達40厘米;小羽片長6-9厘米,寬1.6-2.2厘米,向頂端漸狹,深羽裂,距小羽軸2-4毫米,基部一對裂片不分離;裂羽狹長,先端有小圓齒;葉脈分離,每裂片有小脈5-6對,單一,基部下側一小脈出自主脈;羽軸紅棕色,近光滑,殘留疏鱗片;鱗片小,灰色,少數較狹的鱗片先端有黑色的長剛毛;小羽軸的基部生鱗片;鱗片黑棕色,有灰色的邊,先端呈彎曲的剛毛狀,較小的鱗片灰色,基部稍為泡狀,先端長剛毛狀。孢子囊群生於小脈中部;囊群蓋缺;隔絲多,其長度比孢子囊稍長或近相等。

主要變種

光葉小黑桫欏Alsophila metteniana var. subglabra Ching et Q.Xia)區別於小黑桫欏僅在於葉片背面無針狀長毛。生境同小黑桫欏。分布於中國四川(峨眉山)、重慶(北碚縉雲山)、福建(南靖)、貴州(荔波)、浙江(蒼南)。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台北、宜蘭、南投、屏東)、福建(南靖)、廣東(英德)、貴州(荔波、赤水、貴定、獨山、羅甸、望謨、貞豐、冊亨)、四川(巴縣、峨眉山、樂山、敘永)、重慶(北碚、南川)、雲南(綏江)、江西(井岡山)。日本也有分布。生於山坡林下、溪旁或溝邊。

生長習性

  1. 孢子萌發:接種後左右在孢子的一端出現裂口,左右孢子萌發。萌發時,孢子自裂縫處裂開,一端長出突起,伸長為一條不含葉綠體的初生假根,另一端為含葉綠體的綠色細胞。孢子萌發方式為桫欏型。
  2. 絲狀體:播種3周左右,配子體後端的基細胞一般不再分裂,前段的細胞經過連續數次橫分裂,形成2-5個細胞的絲狀體,後端的基細胞較前段的細胞體積大,或橫裂後縱裂成部分雙裂的絲狀體。絲狀體細胞葉綠體數量較多,呈鮮綠色。
  3. 片狀體:絲狀體5-10細胞時開始發育為片狀體。絲狀體末端細胞產生的子細胞分裂活動極為活躍,通過它的分裂活動,一側的邊緣細胞產生分生組織細胞,分生組織細胞的形成標誌著配子體發育進入片狀體階段。小黑桫欏進入片狀體階段的時間為30天左右。
  4. 原葉體:片狀體一側出現排列整齊的細胞,表面觀為窄的長方形,成為原葉體的分生組織,此類細胞向左右兩側縱裂,其子細胞再橫裂,發育為暫不對稱的幼原葉體,隨著幼原葉體前端的分生組織再分裂,逐漸使原葉體成為心型。成熟原葉體綠色,邊緣細胞排列緊密。小黑桫欏產生成熟原葉體的時間為55天左右。
  5. 假根:孢子萌發初期產生假根1-2條,幼原葉體的假根發生在基部及邊緣,隨著原葉體的生長,在中脈處也有分布。大部分假根直立且粗細均勻,呈長管狀,部分假根會發生彎曲。假根無色透明,隨原葉體的生長,逐漸變為黃褐色。

主要價值

觀葉類植物。作為獨賞樹觀賞、叢林觀賞。其屬性美觀,具有熱帶植物形態。該中考作為濕熱環境的造景,也可觀形、觀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