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地名含義,歷史沿革,村容村貌,漁業生產,域內設施,
村情概況
常住人口光渺村是沿海行政村,與金門一水之隔,相距10海里,是晉江市老革命基點村,截止2008年,3338人,分8個村民小組,外來農民工近5000人,由石菌、路東2個自然村組成。面積有2平方公里。村民大半借漁業為生,也是東石鎮的第二大服裝生產工業村。於1989年被市政府評為億元村。
地名含義
該村沿海,村邊有2塊大石頭,稱“圓菌”“扁菌”,故又名石菌。解放前,成立地下黨支部,有幾十名革命地下老幹部,為革命事業付出輝煌的貢獻,他們的光輝以啟後裔。如王光渺等三位烈士。為紀念烈士們的豐功偉績,於1966年把行政村命名為光渺村。
歷史沿革
明清屬泉州南門外十七都,民國屬石菌保,1948年成立地下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王武山,解放後與塔頭劉村合併稱石塔鄉,1955年與梅塘村合併稱梅塘村,1957年與潘徑村合併稱潘徑村,1958年又與梅塘村合併稱梅塘村,1961年與梅塘村拆開回稱石菌村,1964年與張厝村合併稱張厝村,1966年與張厝村拆開改稱光渺村。
村容村貌
傍山臨海,前有“雙菌低浪”,後有情霞公園,東有宮堀魚池,西有林立廠房,中有“百層雲梯”,四族姓祠堂高大壯觀,舊村角落稱東中集,西集,西集於1973年向村後建新村,東中集於1975年向村東北建新村。先後建新厝658座,廠房28家,拓建村路英海路,菌江路,東環路,工業路,情霞路等,中間的光渺路也已平整定型,若坐船從海上觀察,光渺村確是舊貌換新顏,如畫的風光盡收眼底。村前漁船一字型排開,在水中浮動起舞。
漁業生產
該村是東石鎮主要漁村,解放前就有魚蝦滿沙灘連狗都不吃的傳說,人民公社時期該村有帆運隊一個,漁業隊一個,100多人每月由國家供應大米,有機動大漁船4條。改革開放後,有機動漁船(小型)150多條,2008年,部分漁民改行,剩漁船80多條,每當漁船回港之時,漁村處處歡聲笑語。近海養殖也得到發展,掛蚵,種紫菜200多畝,有紫菜加工坊一個,有活鮮池6個,水產品供應到泉州、青陽、安海等地。
域內設施
改革開放春風吹進漁村,改變了村民只打漁為生的習俗,大力發展復轉製造業,截止2008年,有企業20多家,1992年市政府批准規劃工業建設用地100畝,已興建廠房28家,有規模以上企業7家,全村用電年花電費近700萬元。工業總產值年有2億多,復轉大多出口銷往世界各地。
截止2008年,有國小2間,菌江國小和英海國小。在校學生350人教師25人。菌江國小創建於1937年公立辦學已有72年之久了。1988年海外華僑捐資建校舍,占地4畝。英海國小於1993年創立,建校舍,教室12間,占地3畝,兩校以“全面育人,辦出特色”為宗旨,培育了一大批學有所成,學有所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