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故事》是短視頻新聞。
2019年11月,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作品簡介,基本信息,視頻劇本,采編過程,社會效果,推薦理由,初評評語,所獲榮譽,
作品簡介
基本信息
項目:短視頻新聞
題目:光明的故事
作者:集體(張政、李春林、畢玉才、劉文嘉、孫明泉、嚴紅楓、馮蕾、李宏偉、劉宇航、李薇、孫金行)
編輯:集體(馬振華、張玉玲、耿建擴、王琳、孫晶晶、王遠方)
刊播單位/發布平台:光明日報客戶端
報送單位:中國記協新媒體專委會
視頻劇本
【視頻文學劇本】
核潛艇,大國之重器。
有一群人,為了中國核潛艇發展,隱姓埋名幾十年,其中有一位名叫黃旭華,他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那一天,這位93歲老人坐在了總書記身邊。
【第一幕】最是常情暖人心
時間:2017年11月17日
地點:人民大會堂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合影現場。
“你們這么大歲數,身體還不錯。你們別站著了,到我邊上坐下。”“來!擠擠就行了,就這樣。”
樸實的話語,溫暖的邀請——總書記的“讓座”場景,打動了每一個人。他拉開身旁的椅子,牽著黃旭華的手,讓他坐到自己身邊。
黃旭華院士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回憶了那天的情形——
“當時我真的是沒有時間準備,毫無時間準備。”
“合影位置安排很嚴格,每個人站在什麼位置都有說明。ABCDE一共六組,我是A組第一號,我一看板凳是在總書記的後邊。當時總書記來了,一看到我馬上把我請下來。我當時說,我不能下來,我哪裡有這個資格?站在總書記的後邊已經是非常幸運了,我哪裡敢下來?總書記說,下來下來,一道坐。他從頭到尾抓住我的手沒有放。”
那一刻,黃旭華坐到了總書記的身邊。
那一刻,黃旭華沒有想到,正是總書記的“讓座”讓他收穫了一份難得的“光明緣”……
【第二幕】機緣巧逢寓光明
時間:2017年11月17日
地點:人民大會堂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合影現場。
同為全國道德模範的眼科醫生姚玉峰,當時就站在離黃旭華不遠處的位置。他注意到了總書記給黃旭華老人“讓座”,也注意到了另一個細節。
姚玉峰迴憶說:“在表彰大會當天,黃老戴著很厚的老花鏡,手上又拿著很高倍數的放大鏡,一行一行地掃著發言稿進行發言,這個時候,我就斷定他的視力肯定有問題。”
姚玉峰,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的眼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曾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獨創的角膜移植術,被寫進美國醫學教科書。
出於醫生的天職,姚玉峰主動找到黃旭華了解眼睛的病情。
“您有沒有看過眼科啊?您的視力不太好。”姚玉峰問道。
“我這個年紀還能不能做手術?”黃旭華問。
“是可以的!”姚玉峰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那能不能請你幫我做?”黃旭華直接問。
黃旭華的兩個問題之間,省略了很多語言。
這背後,是一位93歲老人對眼前這位全國道德模範的信任。
【第三幕】妙手撥開瞳中霧
時間:2018年1月3日
地點: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
表彰大會結束後,曾打算放棄眼睛治療的黃旭華來到杭州姚玉峰醫生所在的醫院。然而,93歲高齡、瞳孔難以放大和過於嚴重的白內障……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擺在姚玉峰面前。
姚玉峰和團隊給老人做了全面的檢查:視力不到0.1,白內障已經發展到了五級重度核的等級。再不治療,將面臨完全失明。
3日中午,醫院組織全院大會診。
麻醉科、心血管科、呼吸科、腎內科等專科的專家們認為:黃旭華院士是一位超高齡的患者,心血管、腎臟系統、呼吸系統都顯示一些老年性的異常;長期口服阿司匹林,或會術中和術後繼發出血;全麻容易出異常,局麻手術醫生壓力大。
姚玉峰考慮,如果採用1.8毫米微切口的超聲乳化手術,又怕核太硬,能否順利超聲乳化是個疑問。此外,超聲能量大,手術損傷也會大,術后角膜水腫會明顯,整個恢復期會長。
怎么辦?治療小組討論再三,還是選微切口超聲乳化方案。
大會診的意見是:總體只能由眼科主刀醫生自己把握。但已有人私下勸告姚玉峰:千萬不要接這個活兒,風險、責任實在太大了!
“我沒給自己留退路,如果所有預防措施都做到了,我願意負一切責任。”姚玉峰說,“確保操作規範性和到位性,做到盡一切努力。”面對種種疑慮和可以預見的巨大困難,姚玉峰和他的醫療團隊於2018年1月4日和6日,分別對黃旭華的兩隻眼睛先後進行了手術。
【第四幕】又見清澈碧雲天
時間:2018年1月6日
地點: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病房
上午9時整,姚玉峰小心翼翼地為黃旭華揭開眼前的紗布。
這是姚玉峰揭開的三萬塊紗布中的一塊。
但這一次,一貫鎮定的他有些許緊張。
“太亮,太亮了!”黃旭華脫口而出。
這時,手機鈴響。
“手機的字,我看清楚了,能看清楚了!”黃旭華驚喜地叫起來。
這一刻,牽動了多少人的心!
從不足0.1的視力到手術後雙眼均恢復到0.8,綜合視力達到了1.0,幾乎跟年輕人的視力沒有什麼區別。
精湛的醫術加上充分的準備,使得手術獲得了巨大成功,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黃旭華的夫人激動地賦詩道:
相逢首都是機緣,
仁心感我赴邵院。
妙手撥開瞳中霧,
又見清澈碧雲天。
黃旭華說:“治療的過程當中非常細心。當年,周總理曾送給我們從事核潛艇工作的人三句話:‘周到細緻’‘一絲不苟’‘萬無一失’。我把這三句話轉送給了姚主任,他們完全符合這三句話。”
二十多年來,治療30萬病人,經姚玉峰手術復明的病人有近3萬人。對於姚玉峰,“光明”有著特別的意義。他很喜歡顧城的這句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放棄了日本高於國內數十倍的工資和更好的科研基礎條件,姚玉峰迴到祖國。早在2017年6月3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文章《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記浙大邵逸夫醫院姚玉峰》。姚玉峰的事跡當時引起了總書記的高度關注,得到了他的親筆批示。在總書記關懷下,一個當年海外歸國的年輕人,成為被《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導的新時代典型,成為很多人熟知的著名眼科醫生。
這是一份難得的光明緣,正是有總書記親切關懷,這位幫無數人尋找光明的醫生登上了一份名為光明的報紙。
這是一份溫暖的光明緣,正是有總書記的“讓座”,兩位全國道德楷模才會相遇得如此恰逢其時……
【第五幕】睹物思人淚沾巾
時間:2018年1月6日
地點: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病房
那一刻,包裹著眼睛的紗布一層層打開,數十年模糊的世界,再一次明亮地在眼前舒展。仿佛重獲新生的黃旭華,從懷裡拿出一條圍巾,看了又看,親了又親。
“今天,眼睛終於能看清,我要好好看看這條圍巾。”
黃旭華默默拭去眼角的淚水。
這是一條印著暗紅條紋的黑色圍巾,是黃旭華母親去世時留下的遺物。從那之後,他一直將這條圍巾帶在身邊,每逢重大時刻,都會拿出來看。
“好像我的母親一直跟著我一道,她保佑我。”黃旭華說。
1957年,黃旭華進入中國最早一批研製核潛艇的隊伍。1988年,中國首次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這一年,黃旭華參加核潛艇研製整整30年。
隱姓埋名30年,黃旭華沒有回過一次老家。
黃旭華的父親去世時,只知道自己的三兒子(黃旭華)在北京工作,有一個信箱號碼。黃旭華的母親是看到一篇名為《赫赫無名的人生》的報導時,才得知自己的兒子已經成為中國核潛艇的總設計師。
“父親走的時候,我沒有奔喪,沒有回家看,到臨去世,他說三兒子在北京不曉得在哪單位,只曉得身份證號碼。”
“人家問我,你那時候應該向組織反映一下,請個假。我感覺不能。這是保密單位的需要。剛剛開始工作,擔子非常重、任務非常緊張。我不願意讓組織上為難,所以我一句話也沒有說。”
回憶往事,黃旭華的眼中溢滿淚花。
母親100歲的時候,他和兄妹們給她過了一次生日。
102歲時她摔了一跤,過了半個月第二次摔跤,內臟出血。
“我弟弟給我打電話說,三哥,你趕快回來!母親不行了……我馬上坐飛機到廣東,從廣東坐車,一路都沒停,趕到母親身邊的時候,她躺在那裡好像睡著一樣,過了一段時間她感覺到旁邊有人。”
黃旭華回想起見母親最後一面的場景——
“誰在我旁邊?”母親用微弱的聲音說。
“我,我,少強(黃旭華小名)來看你了。”黃旭華回答。
“誰通知你?我沒有告訴人家要通知你。”母親眼睛睜開後說。
“我想你,來看你……”黃旭華說。
母親的眼角滑出了淚水。
一份母子親情,隱忍在心裡長達半生,一份血肉牽掛,在夢境和現實中變幻著模樣。
“她叫我妹妹把眼鏡給她,她看了我一下,就說了一句,‘你長肥了’,她很高興,然後就睡著了……”
想起那一刻,黃旭華哽咽了。
他說:“母親很偉大,九個兄弟姐妹都是她辛苦帶出來的。”
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數十年隱姓埋名的黃旭華,堪稱在漆黑的海底探尋強國強軍的光明之路。如今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卻是青絲化白髮,依舊鐵馬冰河。
【尾聲】只緣心中有光明
時間:農曆2017年除夕夜
地點:央視春節晚會現場
農曆2017年除夕夜,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出現在央視春節晚會的現場。
當主持人向觀眾介紹他時,他從座位起身站起,目光炯炯,為所有人送上新春祝福:“在新春佳節,祝全國人民節日快樂,幸福安康!希望年輕人繼續奮鬥,勇於創新,為國爭光!”
“新的一年,還是跟以往一樣,不退休,繼續為核潛艇事業做點事情。”他說,“如果沒有特別的安排,還將每天去辦公室上班,整理材料,還要給年輕人們當好‘啦啦隊員’。”
直到今天,黃旭華依然默默堅守在科研一線,和青年科學家們一起探討最新的技術難題。
他笑著朗誦起30多年前深潛實驗成功後他寫的那首詩——
花甲痴翁,志探龍宮。
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復明後的黃旭華說:“還要再為祖國工作20年!”
采編過程
2018年兩會期間,光明日報重磅推出“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視頻,結合光明日報的思想文化特色,重點講述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知識分子的感人故事。
《光明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光明的故事,主人公是習近平、黃旭華和姚玉峰。這是一份難得的光明緣,正是有總書記親切關懷,這位幫無數人尋找光明的醫生登上了一份名為光明的報紙。這是一份溫暖的光明緣,如果沒有總書記的讓座,兩位全國道德楷模不會相遇得如此恰逢其時。如果沒有這樣一台手術,等待黃旭華老人的,便會是完全的失明。復明後的黃旭華說,還要再為祖國工作20年!
為更好實現分眾化傳播,依據不同平台的傳播特點,主創團隊製作了不同版本的標題和推送內容。在光明日報客戶端首發時,微視頻標題為《光明的故事》;在社交媒體推送時,又改為《從總書記讓座到重獲光明,他第一眼最想看到的是……》。通過這種“定製標題”的方式,微視頻在各平台得到了廣泛傳播。
社會效果
視頻發出後三天,累計有105家網站轉載此系列微視頻。今日頭條將開機屏設定為“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視頻照片,在“新時代”“熱點”等多個頻道置頂推送系列微視頻。騰訊新聞客戶端在“新時代”、“兩會”等頻道置頂推送“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視頻。秒拍、優酷等商業平台也在顯著位置對系列微視頻進行大力推送。
《光明日報》推出重大題材的系列微視頻作品“光明的故事”引發“刷屏式”傳播,系列微視頻短時間達到超過10億的觸達量和1.4億的瀏覽量。
推薦理由
《光明的故事》微視頻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旭華讓座為故事起點,講述了因“讓座”而結下的“光明緣”。作品用故事體現大情懷,用真情敘事突顯大主題。光明日報從自身特色入手,深耕內容,突出立意,以小切口“潤物無聲”地傳達出總書記對知識分子的關愛,體現了黨報新媒體傳播的堅守與創新。
初評評語
《光明的故事》微視頻,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旭華讓座為故事起點,講述了因讓座而接下的光明緣。作品用故事體現大情懷,用真情敘事凸顯大主題,光明日報從自身特色入手,深耕內容,突出立意,以小切口,潤物無聲地傳達出總書記對知識分子的關愛,體現了黨報新媒體傳播的堅守與創新。
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1日,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