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墨

光墨

“光墨”這一概念,是何寶森先生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在我國繪畫界首先提出來的。何先生用傳統的水墨畫表現方法和材料,結合西方的一些現代藝術觀念,創造出了一種新畫風,謂之“光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墨
  • 外文名:guangmo
  • 提出者何寶森
  • 行業:繪畫界
概況,關於何寶森,

概況

近期在國家圖書館展覽中心隆重舉行的《光墨畫展》,展出了何寶森及其弟子王志潔創作的花鳥、山水、人物、人體、靜物等光墨作品150餘幅。著名畫家、93歲高齡的張仃先生始終關注何寶森對“光墨”理論的研究,充分肯定並支持他對國畫改革的有益探索,並專門為畫展題了詞。
以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意境高遠、筆法、墨法千變萬化、墨彩經久不褪等特色著稱的中國畫,一直被尊為“國粹瑰寶”。縱觀中國繪畫歷史,大凡卓然於世者無不博採眾長勵精圖變,只不過當時人們生活的環境變化小、節奏慢,因此呈現出的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近百年來,尤其是最近50年,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化也達到了“日新月異”的程度,如何讓普通的勞動者能欣賞和讀懂當代的中國畫,己成為擺在當今每一位畫家面前的課題。
“光墨畫”在欣賞和觀察方法上不同於傳統的中國畫,它是用中國畫材料,如宣紙、毛筆、墨與中國畫顏料等,在傳統表現手法基礎之上,更加強調光感的表現。它對光、彩的表現使中國畫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次展出的“光墨畫”中有《荷花影》、《曼陀羅》、《彩石》等系列,這些作品甫一問世,立刻引起中外人士關注,備受矚目。但除了對自然界和佛學的描繪之外,何先生還將耕耘的筆墨灑向了生命,人入畫中,以畫襯情,以畫示愛。同時參展的王志潔先生作為何先生的親傳弟子追隨何先生凡三十餘載,不為商業大潮所動,潛心繪畫,得其真傳,細心體味跳躍的筆觸和揮灑的彩線,終於修成正果。
出席畫展的觀眾從一幅幅畫中可感受到兩位作者對母親、母校、故鄉、祖國、生活的熱愛。畫家用畫筆讚美西藏高原的雄偉,欣賞江南水鄉的秀美,驚嘆雅丹地貌的神秘,陶醉武陵仙境的奇妙。有些觀眾在“黃河之水天上來”、“大漠胡楊”等畫作前久久不肯離去,他們從氣勢磅礴的畫面上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和無情,能從船夫在巨石上的掙扎,閱讀人性的崇高和生命的頑強。

關於何寶森

何寶森(忘山)先生1938年生於雲南昆明,6歲拜從法國留學回國的雲南美術家廖新學為師學畫。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何先生博採百家,以藝術家的敏銳,加之嚴謹的科學態度,苦心求索三十春秋,將西畫中“光”的理念引入中國畫中,一改傳統中國畫兩千年不變的“隨類賦彩”為“隨‘光’賦彩”。雖一字之差卻是中國畫走向現代的關鍵所在。嚴格說來,“光墨畫”基本上還是中國水墨畫的一種,但又是一種西化傾向較強的水墨畫。何先生以筆墨傳承優良傳統,以光彩體現時代精神,所創造的“光墨畫”從理論到實踐為中國畫走向現代注入新的理念,並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