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德後刑是中國哲學史用語。出自《十六經·觀》“先德後刑,順於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德後刑
- 類別:中國哲學史用語
先德後刑是中國哲學史用語。出自《十六經·觀》“先德後刑,順於天。”
先德後刑是中國哲學史用語。出自《十六經·觀》“先德後刑,順於天。””聖人處事則須按此天道,“正之以刑與德”。刑與德兩者相輔為用。猶如“日月相望,以明其當”,與儒家的政治主張相合。西漢董仲舒說:“陽為德,陰為刑。”“天以陰...
刑德,漢語辭彙,拼音為xíng dé,意思是刑罰與教化;刑罰與恩賞。出處詳解 1、刑罰與教化;刑罰與恩賞。①上古 黃帝《黃帝四經·十大經·觀》:“是故贏陰布德,重陽長,晝氣開民功者,所以食之也;宿陽修刑,童陰長,夜氣閉地繩者,所以繼之也。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與德。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得...
《克高麗白岩城詔》是唐代李世民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克高麗白岩城詔 上天之道,先德而後刑;王者之師,有徵而無戰。是以炎農翦暴,夙沙自縛其君;元德一興,有苗不固其險。朕勞神濟物,用百姓而為心;則天宏化,環四海而開宇。義非獲已,繇是舉兵,每蓄哀矜,深存宥罪。自濟遼水,先令告喻,而...
《大曆四年大赦天下制》是唐代常袞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大曆四年大赦天下制 敕:至理之代,先德後刑,上歡心以臨下,下忻然而奉上。禍亂不作,法令何施?去聖久遠,薄於教化。簡書填委,獄訟煩興,苛吏舞文,冤人致辟,思欲刷恥改行,厥路無由,豈天地父母慈愛之意也?朕主三靈之重,托群後之上,...
《再奏量移官狀》是唐代陸贄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再奏量移官狀 右。伏以國之令典,先德後刑。所後者法當舒遲,故決罪不得馳驛行下,所先者體宜疾速,故赦書日以五百里為程。誠以聖王之心,務宏慶惠,必迥翔於行罰,而企躍於舒恩。不加罰於典法之外,不虧恩於德令之內,則受責者莫得興怨,荷...
故賢者誠信以仁之,慈惠以愛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靜不留,裕德無求,形於女色。其所處者,柔安靜樂,行德而不爭,以待天下之濆作也。故賢者安徐正靜,柔節先定,行於不敢,而立於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故不犯天時,不亂民功,秉時養人,先德後刑,順於天,微度人。善周者,明不能見也;善明...
《黃帝四經》倡導文武並用,刑德兼行的道法、法術思想,最突出表現《經法》一篇中,而其餘三篇,也進一步發揮這種思想,如《十六經》認為德與刑之間,“先德後刑,順於天,即從天道出發,宣揚德刑統一,以德為主的刑罰觀。《黃帝四經》倡導虛柔無為之道,《經法》所謂“執道者之觀天下也,無執也,無處也,...
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漢代法津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唐、宋律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
漢代鑒於嬴秦“專任刑罰”的教訓,在德刑關係問題上一開始就特彆強調德的主導作用,強調先德後刑。董仲舒把這種思想納入他的神學目的論範疇,借陰陽清煖之說來闡釋德主刑輔的關係,認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天是“任德不任刑”的。從這時起,德主刑輔原則...
臣以大帝宣威,有徵無戰;明王仗順,先德後刑。宏聖澤於中孚,緩天誅於大造。庶南薰解慍,仰雲闕以翔魂;東律變音,扣轅門而頓顙。而祝禽疏網,徒開三面之恩;毒虺挻災,逾肆九頭之暴。乃鳩集餘眾,蟻結兇徒。儋耳椎髻之渠,千里霧合;鑿齒雕題之孽,一呼雲屯。凌石菌以開營,拒岩椒而峻壘。崇巒...
宿陽修刑,童陰□長,夜氣閉地,孕者所以繼之也。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與德,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德後刑以養生。姓生已定,而敵者生爭,不諶不定,凡諶之極,在刑與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而盈□無匡,夫是故使民毋人□,舉事毋□察,力地毋陰敝,陰敝者土荒。□察者奪光人者□...
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漢代法津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唐、宋律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
然我國家以止戈存義,釁鼓傷仁,方欲先德後刑,有徵無戰,庶番之請,抑而莫從。皇天有命,將不獲已。突厥殺若迷而知復,困即能通,革面虜庭,委身魏闕:解其縛,焚其櫬,有逢伯之前聞;大者王,小者侯,即田橫之故事。況默啜之子右金吾衛大將軍右賢王默特勒逾倫自拔於亂,頃投於國,今不計其先人之...
”它主張以法治國,刑、德並用,但應先德後刑。認為統治者要賦斂有度,節用民力,才能使民富國強。《經法》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經法·四度》說:“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它認為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共同的規律。《稱》和《十六經》具體闡述了樸素辯證法的矛盾...
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因為這時“天地始肅”,殺氣已至,便可“申嚴百刑”,以示所謂“順天行誅”。東漢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言明其化而已矣,治國有二機,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布其刑,霸者刑德並湊,強國先其刑而後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興也。德者,養善而進闕者也;刑者,懲惡而禁後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於賞,刑罰之甚者至於誅;夫誅賞者,所以別賢不肖,而列有...
是我國今存歷史最古老的刑書,因而也可稱為我國第一部成文法典。《呂刑》是西周穆王晚年命呂國諸侯呂侯對伯夷為舜所制定的“象刑”充實、發展的產物。《呂刑》是在先德後刑、先禮後法、慎刑慎罰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古代刑律條文和審理案件方法、原則的闡述。提出了“德威惟畏,德明惟明”和“典獄非訖於威,惟訖...
第三節 武則天厲行刑賞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緊握刑賞二柄,高度集權的統治思想 二、人事管理思想 第四節 陸贄信賞必罰和加強集權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人事重於天命: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二、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思想 三、先德後刑:行政管理原則思想 四、信賞必罰:強化行政掌控思想 五、求才貴廣、考課貴精的...
儒家認為對社會進行控制,必須“兩手並用,先德後刑”。用孟子的話說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 儒家的主旨是揚善,通過道德教育,把人性中善的部分發揮出來,發揮到最大;法家的主旨是抑惡,他們不寄希望把大眾改造成為新人,而是通過法律和獎懲,減少人為惡的...
匡 與 肇 厲言都座,聲色相加,高下失其常倫,噂競無復彝序。”《隋書·經籍志一》:“馳騁煩言,以紊彝敍,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編·三宅三俊》:“三代本末有序,凡其施置,率當先德後刑,安有未及用賢而遽飾刑罰,恐非聖人彝序,亦非立政任人本旨也。”
出處 宋 王安石 《省兵》詩:“省兵豈無時,施置有後前。” 宋 葉適 《鄭仲酉墓志銘》:“ 新淦 素大縣,誅責厚,往往失施置,累令坐不良去。” 宋 程大昌 《考古編·三宅三俊》:“三代本末有序。凡其施置,率常先德後刑,安有未及用賢而遽飾刑罰,恐非聖人彝序,亦非立政任人本指也。”
第二節 儒家學派的法律理想:從先德後刑到禮法融合/210 一、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克己復禮為仁/210 二、儒家亞聖孟子:王道仁政/219 三、先秦儒家學說總結髮展升華者苟子:禮法融合/229 下編(中):法律道德化時期(秦漢至隋唐)/242 第九章 漢代禮法融合的初步奠定/242 第一節 叔孫通制定禮儀及禮器制度/...
關於陸贄的先德後刑理論 簡評呂溫的法律平等觀韓愈的“道統論”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反映 評柳宗元的法律進化觀點和“斷刑”理論白居易的禮刑關係論和犯罪根源說 淺析范仲淹司法改革思想述評李覯法律思想論略王安石變法革新思想 簡析論陳亮的功利主義法律 思想改革家張居正的法律思想王守仁的“致良知”理論及其在法律上的...
二、德力具備、谷足禮豐 潛夫論 一、民為國基,富民化民 二、“尊德禮而卑刑罰”六朝卷 卷首語 徐千 一、“含氣而生者,莫知乎人”二、“貴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三、偽名亂德,循名責實 傅玄 一、“人性如水,隨而教之”二、分業授事,息欲安民 三、德刑交用,崇仁興利 王弼 一、崇本息末,以...
匡 與 肇 厲言都座,聲色相加,高下失其常倫,噂競無復彝序。”《隋書·經籍志一》:“馳騁煩言,以紊彝敍,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編·三宅三俊》:“三代本末有序,凡其施置,率當先德後刑,安有未及用賢而遽飾刑罰,恐非聖人彝序,亦非立政任人本旨也。”
尚以哲王濟治,先德後刑。大聖兢懷,好生惡殺。韜戈制勝,舞舜戚於兩階。弭節昭宣,縱湯仁之一面。論其歸首,霈以鴻私。姑停斃獸之機,顯誓輸龍之信。守迷崇亂,更宣蚊蚋之群。觸禍乘危,猶幕蛛蝥之網。元戎然後抑揚英武,嘯吒風雲。援旗而激憤沖星,徇國而抽誠駕日。幾神洞妙,熊韜豹略之權。舞...
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與德。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德後刑以養生。姓生已定,而適(敵)者生爭。不諶必定。凡諶之極,在刑與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而盈□無匡。夫是故使民毋人執,舉事毋陽察,力地毋陰敝,陰敝者土芒(荒),陽察者奪光。人執者縱兵。是故為人主者,時室三樂,...
漢代鑒於贏秦“專任刑罰”的教訓,在德刑關係問題上一開始就特彆強調德的主導作用。賈誼曾指出:治國的途徑,或道之以德教,或歐(同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治而民氣樂;歐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即主張文武並用,刑德兼施,而重點卻在於道德教化,強調先德後...
故效於古者,先德而治;效於今者,前刑而法。此俗之所惑也。今世之所謂義者,將立民之所好,而廢其所惡;此其所謂不義者,將立民之所惡,而廢其所樂也。二者名貿實易,不可不察也。立民之所樂,則民傷其所惡;立民之所惡,則民安其所樂。何以知其然也?夫民憂則思,思則出度;樂則淫,淫則...
封建時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國家寄予厚望,違法者將置以重刑,輕則充軍流放邊地,重則殺頭,半點也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試期間出行,車後豎鍘刀一把,以示自律。魯迅的祖父就因為替考生向考官行賄,被判斬監候的。掄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詩正是確切而生動地寫出了這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