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青光眼關鍵候選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功能學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陳雪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天性青光眼關鍵候選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功能學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雪莉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先天性青光眼(PCG)是一種嚴重危害嬰幼兒視力發育的疾病,與遺傳高度相關。本項目基於已收集到的238例散發病例和180個核心家系,我們在前期研究中,已經用測序的方法對致病基因CYP1B1進行了篩查,其突變率僅17.2%;又對基因座GLC3C的STR及SNP分型,通過核心家系的傳遞不平衡檢驗(TDT分析),證實了該基因座的存在,並將高風險單倍型的陽性區域鎖定在22Kb範圍。本項目擬在現有的工作基礎上對候選區域內(22Kb±1Mb)關鍵候選基因進行突變篩查,並從中鑑定出新的致病/易感基因。.過去唯一鑑定證實的PCG基因,僅覆蓋了中國漢族散發病例的一少部分,非常有必要鑑定出代表中國漢族PCG人群基因背景的致病基因,而最新報導的位於該位點下游的基因LTBP2也亟待在漢族患者中突變篩查。一旦這項研究獲得成功,有助於揭示青光眼的發病原因與病理機制,進而為今後遺傳諮詢、產前診斷的開展提供分子遺傳學依據。
結題摘要
先天性青光眼(PCG)在新生兒中的罹患率約為1:10000,對於此罕見病本項目在課題進行的第一年新徵集散發病例核心家系40例,收集到患者及雙親的外周血標本並進行眼部詳細檢查,採集臨床資料,包括:單/雙眼發病、起病年齡、起病眼壓、角膜橫徑、眼底視乳頭杯/盤比等,共收集散發病例數275例。在實驗及數據分析方面,外周血DNA抽提工作全部完成;根據基因分型結果,對核心家系進行傳遞不平衡檢驗,驗證了GLC3C位點的在中國漢族PCG患者的真實存在;對CYP1B1基因測序篩查後,對CYP1B1基因型-表現型-臨床療效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該基因與疾病特徵和手術療效間的規律;對LTBP2基因的36個外顯子進行了大規模測序,將各個外顯子測序檔案與標準序列比對,發現部分外顯子序列突變,檢索人類基因組資料庫,鑑定其為多態/突變序列。本研究發現的兩例突變一個為已報導的位於7號外顯子c.1415delC的雜合突變,產生的編碼胺基酸突變為p.285開始移碼,位於LTBP2蛋白的表皮生長因子的第12個鈣離子結合域。另一個突變位點為c.3904C>T的雜合突變,產生的編碼胺基酸突變為p.1204A>V,位於蛋白質的髮夾樣結構摺疊區域。進一步我們還對CYP1B1和LTBP2基因功能學進行了研究:①對人眼房角組織(包含部分透明角膜、小梁網、虹膜,來源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術中)進行Real-Time PCR分析,LTBP2表達量高於過去已驗證的CYP1B1表達量。②對人眼小梁切除組織(包含部分透明角膜、小梁網、虹膜根部)進行HE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分析,該部位均有兩種基因的表達。在成果轉化方面,目前已發表標註基金資助SCI 論文兩篇:①驗證了GLC3C位點在中國漢族PCG患者的真實存在,並將高風險單倍型(TAACG)的陽性區域鎖定在一個很小的區域(22Kb)。該區域與基因座GLC3D的物理位置接近,GLC3D位點新鑑定出基因LTBP2,與我們所證實的區域相隔約3Mb。我們將結果發表在雜誌“Frontier in Bioscience”上;②對CYP1B1基因突變型-表現型-手術療效進行了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