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手·掙扎

兇手·掙扎

本文為選自柏楊的兩個短篇《兇手》《掙扎》,是柏楊寫作生涯中最早的創作,以探討愛情、人性為主題。小說主人公多是平凡小人物,生活在瑣細的事物中,有時不得不經歷生死考驗。柏楊小說中多為生存的艱難和社會的批判。

基本介紹

  • 書名:兇手·掙扎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334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柏楊
  •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700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兇手·掙扎》寫到,柏楊寫於1950年代的寫實小說,“明顯被忽略”,其中表現出的大陸知識分子的心境和處境,“是戰後初期台灣這個殖民社會一幅生動的寫照”。
《兇手·掙扎》包括兩部作品《兇手》、《掙扎》。《兇手》寫於1950年前後,是柏楊寫作生涯中最早的創作。愛與恨貫穿全書。在《掙扎》中,柏楊以不同的人物與場景,探討人生痛苦的根源。換言之,也是以呈現人生的悲劇性為主題。

作者簡介

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基督徒,原名郭定生,後來改名為郭立邦,最後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曾用筆名鄧克保。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祖籍為河南省輝縣常村鎮。柏楊先生自稱出生在1920年前後,其父親時為通許縣縣長,柏楊當出生在當時的縣政府衙門寓所。不知道出生日期,最終被認可的生日是3月7日,以紀念1968年被捕入獄的日子。1949年到台灣,1953年發表平生第一篇文章,1960年開始以“柏楊”之名寫作雜文專欄。作品有《中國人史綱》、《醜陋的中國人》等。2008年4月29日柏楊因為肺炎在台灣逝世,享年89歲。
1949年,到台灣。1953年,發表平生第一篇文章。1960年,開始以“柏楊”之名寫作雜文專欄。
1968年,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判處死刑,後改判為有期徒刑12年,後又被減為8年。1977年4月1日獲釋,實際被囚禁9年又26天。影響兩岸中國人數十年的人物,人文大師,從1950到2004年,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五年專欄,十年史學寫作,十年人權,有華人處,就流傳著柏楊的作品。
柏楊1966年他在平原出版社任社長。他的妻子倪明華(詩人)主編《中華日報》家庭版,他負責該版《大力水手漫畫》專欄。1968年1月13日,因刊出一張漫畫,內容是父子兩人購買一個小島,島上只有他們父子兩人,建立一個王國,並由父子兩人競選總統。這幅漫畫觸怒了台灣當局,定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於3月4日逮捕了他。這就是震驚當時台灣的“大力水手事件”。柏楊身陷囹圄長達9年零26天,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的意志並不消沉,在獄中堅持完成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三部書稿。1978 年出獄後,台灣當局勒令他約法三章:不準他提往事,不許舊調重彈,不許暴露台灣社會的黑暗,才準他為《中國時報》寫專欄。出獄後和女詩人張香華結婚。1979年,韓國邀請柏楊和張香華出席詩人大會,但台灣當局以政治犯不能出境為理由拒絕。
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閒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
柏楊也寫了不少小說,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反共”小說,主要有《辯的天花》、《天疆》、《異域》等;第二類是愛情小說,如《曠野》、《秘密》、《莎羅冷》等;第三類是反映現實的小說,如《怒航》、《掙扎》等,這類小說文筆犀利,深刻揭露台灣社會“人吃人”的本質。2008年4月29日凌晨一時十二分,柏楊因為肺炎在台灣逝世,享年89歲
馬英九2008年農曆年大年初一首度拜訪柏楊,柏楊特別向馬強調,希望他身邊有“魏徵”型的人物;馬當時向柏楊保證,未來當上“總統”後,一定提醒自己不要變“醜陋”。

媒體推薦

作為雜文家和史學家的柏楊先生,早已為大陸讀者所熟知。然而,作為小說家的柏楊,似乎還沒有為大陸廣大讀者所熟悉。其實,柏楊的小說是不可忽視的。柏楊自道,他的人生是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坐牢,十年歷史。
作為一個作家,哪一個十年可以忽視?
柏楊小說系列中所選的小說,似可說是柏楊小說佳作之集大成者。
——陳建功
二十多年後的今年夏天,我有機緣閱讀柏楊的小說,如同初讀《醜陋的中國人》時一樣發生深層的心裡震撼,卻也有明顯的差別,《醜陋的中國人》里的柏楊,是一個犀利到尖銳的思想家,而敢於直面直言說出自己的獨自發現,讓我看到一個獨立思考者的風骨,甚至很自然地聯想到魯迅;隱藏在一篇篇小說背後的柏楊,卻是一個飽滿豐富的情感世界裡的柏楊,透過多是挾裹著血淚人生的情感潮汐,依然顯現著柏楊專注的眼光和堅定的思想。
——陳忠實

圖書目錄


閱讀柏楊(序二)
兇手
提要

旅途
鴻溝
陷阱
臥軌
西吉嶼
跟蹤者
夜掠
兇手
約會
掙扎
提要

相思樹
一葉
火車上
進酒
歸巢
辭行
窄路
路碑
平衡
客人
朋友
後記

後記

抗日熱血青年在台灣文學史最後的紀事,停留在四川沙坪壩的西南聯大和武漢大學的珞珈山。這些青年在文史最後的身影停格在火車站擁擠混亂中的生離死別。之後,這些台灣人眼裡的外省人,初來乍到剛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台灣,火車站人潮洶湧的逃難場景不再,代之以大蕭條時期于海島“異鄉”尋求生存的寂寞小站;文學的長河中,柏楊小說補遺了失落的1949之後文學編年史。小說中刻畫大陸知識分子的心境和處境,“是戰後初期台灣這個殖民社會一幅生動寫照”,應為文學史家所重視。然而十年牢獄之災後,讀者都將關注的眼神聚焦在讓他入獄的原因——批判社會與時政的雜文。文史學家一致認為柏楊寫於50年代的寫實小說,“明顯被忽略”。
柏楊小說表達方式非常前衛,在當時就已經開創了幾十年後所謂的“極具電影感的對白方式”寫小說。他習慣將人物的多面像,用一片一片對白,鋪陳在同一個平面上;像一幅立體派油畫,將每一個面像同時拼湊在一張畫裡。柏楊獨具的小說風格,我試著以立體派的繪畫語彙,呈現柏老當年開創性小說語法,在裝幀設計中。
徐榮昌後記於人民文學出版社
搶救紙本書行動三號

序言


《聖經·哥林多前書》有段話:“我如果有先知講道的能力,更能了解人生的奧秘,知道世界上各種知識,而且又有完善的信心,能夠移山倒海,可是卻沒有愛,那就算不了什麼。我如果把所有財產周濟窮人,甚至捨身自焚,可是卻沒有愛,仍然沒有價值。愛是什麼?愛是長久的忍耐,是長久的恩惠。愛是不嫉護、不炫耀、不狂妄、不做蒙羞的事、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輕易發怒、不牢記別人的壞處、不忘恩負義,只刻苦地追求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期望、凡事自己克制。愛是永不止息的去愛。”
人,如果剔除了愛,只不過是一個會言語的禽獸。然而,愛與恨是一件物體的兩面。宗教家們忘掉恨,道德家們反對恨,偽善的人們假裝著不恨。事實上,沒有恨便很難顯示愛,恨跟愛同樣的根深蒂固。愛恨交織,才是完整的生命。我們恨嫉妒,恨炫耀,恨狂妄,恨做蒙羞的事,恨只圖自己的利益,恨輕易發怒,恨一直牢記別人的壞處,恨忘恩負義,恨曲解或違反真理。
恨如果建築在愛——不自私的愛上,恨就跟愛一樣美。只是,誰能把握這個分際呢?悲劇就在這分際上發生。
《兇手》各篇,都寫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是我寫作生涯中最早的創作。文字功力和文學能力,當然尚未成熟,但感情是成熟的,感情萬古不變,各種愛恨交織的故事,在人世上發生已很久了。
1958年11月8日於台南成功大學柏楊小說系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