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是一件元代青花瓷器,1959年出土於南京江寧縣將軍山沐晟墓,現藏於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4厘米,口徑5.4厘米,採用傳統拉坯法制胎成型,制坯時分段節裝,接痕明顯,器形古樸典雅,給人以莊重、雄偉和挺拔秀麗的美感,為元代梅瓶的典型樣式。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發色蒼翠濃艷,對比強烈。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是元代梅瓶的典型樣式,整個器型端莊穩重,為元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 出土地點:南京江寧縣將軍山沐晟墓
  • 館藏地點: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 所屬年代:元代
  • 文物類別:瓷器
  • 文物級別:一級文物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製作工藝,文物鑑賞,文物價值,出土環境,文化寓意,

文物歷史

1959年,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出土於南京江寧縣將軍山沐晟墓。
現藏於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文物特徵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4厘米,口徑5.4厘米,自上而下有五層圈帶紋飾,肩上部繪有一周覆蓮紋,內有珊瑚、靈芝等“雜寶”紋樣。接下來是一圈纏枝牡丹紋飾;腹部周身繪滿纏枝牡丹青花圖案,緊接一條較窄的卷草邊飾;脛部裝飾有卷草紋及仰蓮如意紋一周;紋飾帶有寬有窄,其間以弦紋相隔。

製作工藝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所採用的不單是傳統青花瓷製作工藝:用含氧化鑽的鑽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以一層透明釉,然後在1300攝氏度的高溫下利用還原焰一次燒成,使色料充分滲透於坯釉之中,鑽料燒成之後呈現藍色,更是採用瓷土與高嶺土做胎,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的變形率,所用的青料為蘇麻離青,瓷器帶有鐵鏽褐色斑痕沉積,色澤蒼翠。

文物鑑賞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造型為小口短頸,豐肩斂足,平底,底部無釉,俗稱“砂底”,釉與露胎部分的相交處可見“窯紅”。繁密的紋飾卻並不給人以繁之感,相反倒顯露出一種壯美的情趣,這也正是元代藝術匠師在構圖上的高明之處。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身自上而下有五層圈帶紋飾,肩上部在開光框內畫八寶紋,足部用仰蓮如意紋開光進行排列裝飾,腹部周身繪滿纏枝牡丹青花圖案纏枝牡丹紋梅瓶與肩、足部區域進行呼應,整個青花構圖嚴謹,層次分明,主題突出,渾然一體,顯得繁而不亂;筆意深沉有力,青色艷麗之中又帶古樸,風格生動豪放。
這件梅瓶青花色澤濃艷鮮麗,青料濃厚處有凹入胎骨的黑色疵點,並有金屬般的光澤。顯然是使用了西亞進口的鑽藍料而產生的典型色調,而且胎骨細膩堅緻,釉色明淨瑩澈,白中微閃青色,造型端莊,工藝精湛。青花發色典型,深沉不滯,紋飾布局合理,肩部繪製如意頭開光水波荷花紋,腹部繪製纏枝牡丹紋為主題,筆法隨意灑脫,紋飾精美吉祥,十分珍貴。

文物價值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屬於元代晚期製品,具有元青花瓷器的各種特點,是件雅俗共賞的藝術佳品,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波斯文化在中國的突出反映。

出土環境

南京江寧縣將軍山沐晟墓位於江寧縣印塘村觀音山南麓,西距牛首山下的水劇汽車站約3公里,東距沐英(沐最父)墓約200米。墓向315°。墓前地形開闊平坦,後面是山嶺蜿蜓。墓上封土成坡形,墳堆上埋有清墓,東西兩旁是古代和近代墓葬區,墓門距地表2-3米,封牆高2.41,長3.2,厚0.95米。

文化寓意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上的牡丹紋裝飾主要寓意富貴吉祥;纏枝牡丹紋,柔婉多姿,生動優美,富有動感,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美好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