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軍頭盔是一件出土於元朝忽必烈時期征戰南宋及金朝將軍級別的皮質作戰頭盔,是當時元朝初期將軍作戰頭盔,反應元朝在軍事物質製作的水平。
主要組成部分包括胄的主體、眉庇(額前象帽舌的部件)、吹返(類似護耳的部件) 、面當或頰當(遮蔽面部或面頰的部件)、喉輪(保護咽喉的部件),以及其它裝飾性附屬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軍頭盔
- 朝代:元朝
- 時期:忽必烈時期
- 組成:胄的主體、眉庇
基本介紹,功能特點,文字記載,歷史背景,歷史價值,
基本介紹
1760年 Helmet, China, ca. 1760元軍甲冑製作極其精良,有皮、銅、鐵等質料。圖示為皮製頭盔,原塗有黑漆,帽頂銅管為插裝纓飾之用,帽右為銅護片,帽下護耳及護頸是內鋪棉絮外釘甲泡的『棉甲』,與當時吐蕃用胄頗相似。
功能特點
最早出現在胄前的裝飾物稱為鍬形,後來胄的各個位置都可附加裝飾物,在前者稱為前立(如半月前立、三日月前立)、在左右者稱為肋立(如天沖肋立、鹿角肋立)、在上者稱為頂立、在後者稱為後立,還可以整個頭盔均覆蓋氂牛尾,稱為熊蓑。
文字記載
《元史》載:忽必烈也擔心要搞砸,所以出發前對阿剌罕、范文虎、忻都與洪茶丘他們幾個統帥說:“又有一事,朕實憂之,恐卿輩不和耳”。《馬可波羅遊記》說此次攻打日本的結果是:“遠征軍從剌桐和京師兩個港口出發,橫渡大海,安全到達日本島。但是,這兩位統帥卻相互猜忌,看不起對方的軍事策略,而堅持要執行自己的方案。因此,除了攻克一座城市外,其它地方都因日本兵士的頑強抵抗而一無所獲。不久,這裡颳起了猛烈的北風,使靠近海島沿岸的韃靼兵艦被吹得相互碰撞擠成一團。於是軍官們在船上商議,決定離開該島。軍隊上船後,艦隊就立刻向海洋進發。但由於北風愈刮愈烈,所以還是傾覆了許多船隻。”要讓這樣的烏合之眾打勝仗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而且總指揮“阿剌罕以病不能行,命阿塔海代總軍事”。
在戰爭中,元軍頭盔也發揮了相當的威力,擁有好的武器裝備就是戰爭的主動者,尤其在古代戰場中,元軍頭盔在當時可謂盛極一時。
歷史背景
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並於1264年定都北京(時名大都)。此後不久,高麗被迫臣服。兩年之後,他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要求日本臣服。當時趙彝代表高麗及元朝到達日本。在1268年忽必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但他們同樣是空手而回。兩批使者都參見了鎮西奉行,由奉行來將要求傳達給鎌倉幕府的將軍及在京都的日本天皇。此後,忽必烈或通過高麗使者,或通過元朝大使,又繼續傳送了一系列的信件,並以戰爭相威脅。日本時值鎌倉時代中期,幕府將軍惟康親王並無實權,而掌握實權的是“執權”北條時宗。幕府決定不投降,並立刻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攻擊的地方——九州的防禦。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駐地,並將在九州的軍隊西移,以進一步增固可能的登入點的防禦。另外,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祈禱活動,以此來應對這場危機,其間其他大多數政府活動亦被推遲。
1293年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發動戰爭,但卻發現朝鮮當時沒有足夠的財力以提供充足的陸軍和海軍。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隊去朝鮮做為先鋒,結果這支部隊卻無法在朝鮮的國土上自給自足,最終被迫返回元朝以資補給。因為元軍所需的馬匹,以及所需的養馬草場,都嚴重限制了部隊的運動,以致於元軍無法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動。1274年元軍艦隊終於出發了。其中包括15000名蒙古族和漢族士兵以及8000朝鮮武士,乘坐300艘大型戰船和400到500艘小型戰船。這支部隊輕易地占領了對馬島和壹岐島,並於11月19日在位於古老的九州首府太宰府附近的博多港登入。次日即發生了文永之戰,也就是“博多港之戰”。雖然元軍在武器和戰術上占優,但他們的人數遠遠少於準備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這些武士在得知對馬島和壹岐島失陷後得到了增援。在堅持了一整天之後,一場風暴在夜間颳起,元軍不得不撤兵。
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為他們認為不久將進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準備。除了更好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外,他們還在很多可能登入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設施,這些登入點中包括博多港。與此同時,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入侵日本計畫。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派來的使者斬首。忽必烈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