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詩四大家

元詩四家一般指本詞條

元詩四大家:指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們都是當時的館閣文臣,因長於寫朝廷典冊和達官貴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元朝進入王朝中葉以後,由於儒學得到官方的尊重,科舉得到恢復,社會文化進一步“漢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時的詩壇有一種“盛世之音”的風味,其主要代表就是有“元四家”之稱的虞集、楊載、范梈和揭傒斯。四人是延祐詩風最主要的體現者,同時也被認為是元朝最具代表性的詩人。

基本介紹

簡介,虞集,簡介,生平,詩作特點,楊載,簡介,生平,詩作特點,揭傒斯,簡介,生平,詩作特點,范梈,生平,詩作特點,參考文獻,

簡介

他們的詩歌典型地體現出當時流行的文學觀念和風尚,所以備受時人稱譽。四人的詩歌創作,在題材內容上大致相同,藝術上也比較相近。明人胡應麟評此期詩風特徵,“皆雄渾流麗,步驟中程。然格調音響,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創新規。視宋人藻繪有餘,古淡不足。”(《詩藪》外編卷六)正道出了“四大家”的藝術共性。當然,“四大家”的藝術風格同中有異,各人也還有一些自己的特徵,這是他們超過當時其他詩人的地方。

虞集

簡介

“元詩四大家”中最優秀的詩人是虞集。他擅長律詩,無論是五律還是七律,都寫得格律嚴謹,隸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渾融,風格深沉。例如七律《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這是元詩中少見的名篇。詩人把深沉的歷史感慨溶進嚴整的藝術形式中,沉鬱蒼勁,感人至深。虞集雖然宦途比較順達,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鄉歸老田園。他的《風入松》詞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這種意境也常出現在他的詩中。

生平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晚稱翁生,少時在牆壁上題寫邵雍詩,併名書舍為“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宋亡後隨父遷居臨川(今屬江西)。成宗大德初年至大都(今北京),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仁宗時,遷集賢修撰,除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泰定初,任國子司業,遷秘書少監,後拜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文宗時,為奎章閣侍書學士,曾奉旨修撰《經世大典》。文宗駕崩後,回歸故里。居家16年,至正八年(1348)卒,諡文靖。
延祐年間,虞集與楊、范、揭號稱文章四大家,而以集名聲最著。《四庫總目提要》評云:“有元一代,作者雲興。大德、延祐以還,尤為極盛,而詞壇宿老,要必以集為大宗。”他的詩以典雅精切著稱,描摹自然景物大都體物細緻,刻畫工整,詩境清雅恬淡。描寫江南春景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就出於他的手筆。抒寫興亡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慨也是虞詩的一個內容,如著名的《挽文丞相》,通過追挽宋丞相文天祥,表達對南宋政權覆亡的哀悼,感情沉痛深切,在當時漢族知識分子中引發了相當強烈的感情共鳴。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
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挽文丞相》)
著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道園遺稿》六卷等。《元詩選》收錄虞集詩歌383首,散曲僅存《折桂令》一首。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壽,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其父任黃岡尉,宋亡後僑居臨川崇仁(今屬江西)。成宗大德初年到大都(今北京市),任國子助教。文宗時官至奎章閣侍書學士,與趙世延等編纂《經世大典》。素負文名,有《道因學古錄》。虞集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范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大家”。虞集說:"仲宏(楊載)詩如百戰健兒,德機(范梈)詩如唐臨晉帖,曼碩(揭傒斯)詩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婦"),而他自己的詩如"漢廷老吏"。據說揭傒斯聽到這種評論,頗不高興,因為揭的詩寫得是相當典重的。虞集詩歌內容表現出較強的民族意識。他在《挽文丞相》一詩中,對寧死不屈的南宋忠臣文天祥充滿了哀悼,以至有人這樣說:"讀此詩而不泣下者幾希!"文字亦流暢宛轉。另有《從兄德觀父與集同出滎州府君,宋亡隱居不仕而歿,集來吳門省墓,從外親臨邛韓氏得兄遺蹟有說:"我因國破家何在,居為唇亡齒亦寒",不知為誰作也?撫誦不覺流涕,因足成一章,並發其幽潛之意雲》一詩,也流露同樣思想感情。在《趙千里小景》詩中,他說"殘雲野水三百年",也有憑弔宋亡的意思。虞集生二歲而宋亡,但由於元代民族關係緊張,以至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識。

詩作特點

虞集有些詩還寫及了民生疾苦,如《次韻陳溪山□履》、《杞菊軒》等。此外,他對元統治者推行的民族仇殺政策,頗表不滿。他更多的詩是贈答應酬、內容空泛的作品。虞集生長在社會和平安定時期,他的詩詞一般都寫得清和淡遠。一派承平氣象,如《無題》詩表現一種朦朧的境界,《聞機杼》則呈現雅淡的畫面,《臘日偶題》、《聽雨》、《宮詞》等給人一種安詳幽靜印象。虞集的詩風格嚴峻,聲律圓熟。
虞集的詞作今存20幾首,大都敘述個人閒愁情思,缺乏社會生活內容,景物描寫亦平平無特色,惟〔風入松〕"畫堂紅袖倚清酣"引人注目,其中有句說:"杏花春雨在江南",勾畫江南景物,令人神往。杏花春雨本用陸游詩意而加以翻新。據說和他同時的詩人陳旅、張起岩都很欣賞這首詞,而當時機坊還把它織在羅貼上,作為藝術品供人賞玩。
虞集的散文多數為官場應酬文字,頌揚權貴,倡導理學。當時宗廟朝廷的典冊,公侯大夫的碑銘,多由他撰寫。但也有一些書信傳記文章,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性情。如《陳□小傳》寫宋代進士陳□守常州以身殉城的事跡,褒揚其忠義。又如《答劉桂隱書》對劉氏不出仕,十分稱賞,讚揚劉"霜降冰涸而松柏後凋,沙礫汰除而黃金獨耀"。這裡對忠於趙宋王朝的人物的歌頌和他在詩歌中流露的民族意識是相通的。
虞集還有一些散文表現他的政治理想和對社會人情物理的深刻體會。《海樵說》著重闡明"大烹以養賢,推之使天下皆得其養"的道理,《醫說賜易晉》強調醫生應有仁愛的心腸,等等。著有《道園學古錄》50卷。

楊載

簡介

楊載的詩風勁健雄放,主要體現於七言歌行,其律詩則以諧婉見長。范梈最長於歌行,詩風豪放超邁又流暢自如。他的五律專學杜甫,頗有杜詩沉鬱凝鍊之風。如《京下思歸》:
黃落薊門秋,飄飄在遠遊。不眠聞戍鼓,多病憶歸舟。甘雨從昏過,繁星達曙流。鄉逢徐孺子,萬口薄南州。

生平

楊載(1271—1323),元代著名文學家。字仲宏,浦城人,後徙杭州。年四十,以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後調海船萬戶府照磨。會元仁宗復行科舉之制,遂登延祐二年(1315)進士,授承務郎、饒州路浮梁州事。官至儒林郎、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至治三年(1323)卒,年五十三。

詩作特點

楊載當時文名頗大,與虞集、范梈、揭傒斯齊名,為“四大家”之一。文章以氣為主,趙孟頫等對他都很推重。他的詩對現實一般是歌頌的,有時也微露不滿。如《懷錢塘故人柬應中父》、《寄維揚賈侯》,都為懷才不遇者憤憤不平。另外,在他晚年感到事業無成就時,也每有嘆老嗟卑的情緒,他的《客中即事》詩說:\"漸覺星星雨鬢皤,推愁不去奈愁何!客中忘卻春光度,驚見前林嫩竹多。"道出了新陳代謝的客觀情況。其詩總的基調並不消沉。楊載的一些比較好的詩作,特點是含蓄,老練而不陳腐,頗有新的意境。《題文丞相書梅堂》歌頌文天祥的高尚品德和節操,表達了由衷的景仰心情。
他的《宗陽宮望月分韻得聲字》詩,頗象唐詩,圓潤而不枯澀,風格雄健。他把典故融化在詩句中,平易通順,全詩意境空靈飄忽。他鍊字造句,下過苦工夫。他自己說:"詩當取材於漢魏,而音節則以唐為宗。"
著有《楊仲弘詩》8卷,文已散失。

揭傒斯

簡介

揭傒斯的詩以清婉流麗見長,有些作品則質樸無華,別有寄託。如《秋雁》: “寒向江南暖,飢向江南飽。莫道江南惡,須道江南好。”此詩暗諷蒙古統治者一面掠奪南人的財富一面又歧視南人的行徑,是元代中期罕見的諷刺之作。

生平

揭傒斯(1274-1344),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字曼碩,富州(今江西豐城市杜市鎮朱揭村)人。
揭傒斯幼年家境貧苦,從5歲開始跟隨父親讀書,父子互為師友,晝夜不懈。到他成年以後,已經是一個滿貫經史百家、文采出眾的青年學者了。
由於生計年迫,揭傒斯開始出遊湖湘,以教書自給。湖南憲使盧摯、湖北憲使程鉅夫非常賞識他,程還把自己的堂妹許配給他為妻。湖南宣慰使趙淇以“知人”著稱,當他看到揭傒斯的文章以後,稱嘆地說“他將來定會成為翰苑名流。”

詩作特點

延元年(1314)因程鉅夫等人的大力推薦,揭傒斯被授為翰林國史院編修,他初入翰林修史,就呈現出非凡的才識,深得上司的賞識和同僚的尊重,揭傒斯先後任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國子助教。
天曆二年(1329)元文宗辟奎章閣以教授勳戚大臣子弟,首先就任命揭傒斯為奎章閣授經郎。揭傒斯對待這些貴族子弟不卑不亢,以教才育人為己任。元文宗時常來閣中諮詢,常直呼揭傒斯的字“曼碩”以示親重。每當朝廷推薦儒臣,元文宗就會問這個人“其材何如揭曼碩揭傒斯?”可見揭傒斯已成為衡量和選拔儒臣的標準。
元順帝即位以後,對揭傒斯也十分器重,親自提拔他為奎章閣供奉學士,又升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當時升級不過二等,而揭傒斯連進四等,超進九階,與此同時,皇帝還親賜揭傒斯及他的父親為進士,“父子同進士一時傳為佳話。至正三年(1343)揭傒斯年逾七十,告老還鄉。當他剛走不遠,朝廷又以修遼、金、宋三史,以揭傒斯為三史總裁官,朝廷派快馬將其追回,揭傒斯雖然年過古稀,仍然以史學家的高度責任感毅然擔負重任。他食宿都在史館,總攬全局,與同事精心編撰,首先撰成《遼史》。揭傒斯日夜操勞,以儘早完成金、宋二史,由於揭傒斯年邁和勞累過度,揭傒斯終於病倒,並於七日後去世,為中國的史學研究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揭傒斯去世以後,被追封為豫章郡公,謚“文安”。除了史學著作以外,揭傒斯個人文集《揭文安公集》流存至今,並被清代學者紀曉嵐收入被稱為中國文史著名作集大成的《四庫全書》。他在當時即與虞集、范槨、楊載齊名,並稱“元詩四大家”,又被列為“儒林四傑”之一,揭傒斯文章敘事嚴整、言簡意賅,以清婉麗密、感情細膩見長。195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點校整理出版了《揭傒斯全集》。揭傒斯成為當代學者所推崇的一位大文學家。

范梈

生平

范梈(1272-1330),元代官員、詩人。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今江西樟樹市)人。少聰穎,過目成誦,善詩能文。年三十六,作客京師,馳名於朝廷官吏之間,御史中丞董士選聘為家庭教師。由朝臣推薦為左衛教授,遷翰林院編修官。任滿後,由御史台提升為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職官名稱)。在任時,不畏風寒瘴癘,巡歷偏遠地區,興學教民,審理冤錯積案,頗有政聲。旋遷江西湖東道。隨後,又由御史台提升為福建閩海道知事。1329年,授湖南嶺北道廉訪司經歷;以母老末赴任。至順元年(1330年)以疾卒,年五十九。

詩作特點

范梈的散文學秦漢,其詩好為歌行古體,學顏延年、謝靈運,但多趣而高妙。他的詩多寫日常生活和朋友來往應酬。但也有一些作品涉及社會現實,如《閩州歌》描寫了民間疾苦,《社日》也寫了社會習俗。在風格上比較多樣,而以沖淡閒遠為時人所稱道。虞集稱他的詩:“如唐臨晉帖,終未逼真。”。]揭傒斯《范先生詩序》則說他的詩“如秋空行雲,晴雷卷雨,縱橫變化,出入無聯。又如空山道者,辟穀學仙,瘦骨嶙嶒,神氣自若。又如豪鷹掠野,獨鶴叫群,四顧無人,一碧萬里,差可仿佛耳。”後人則說“徯斯之語雖務反虞集之評,未免形容過當。然梈詩格實高,其機杼亦多自運,未嘗規規刻畫古人,固未可以‘唐臨晉帖’一語據為定論矣。”
著有《燕然》、《東方》等稿20卷,後人輯為《范德機詩》、《木天禁語》兩書傳世。《范德機詩》共7卷,輯詩557首,詩題中多用“訪、題、贈、寄、和、謁、奉、悼、省親、書懷、詠古、登山、臨水……?之詞,內容多為描寫個人日常生活及應酬之作,但也有部分表達了他處世的廉正態度。范詩的絕句、律詩有唐詩特色,具樂府味道,風格多樣,語言洗鍊,意境清奇,時人評說:“范詩如絕色婦人,說盡脂粉,與人鬥妍,故無有及之者。《木天禁語》為詩話,論詩講究篇法、句法、字法、氣象、家數、音節,謂之六關(四庫集要稱此書為偽托)。
范梈詩中有一些句子,如“雨止修竹閒,流鶯夜深至”(《蒼山感秋》)。他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吳師道、陳旅等人的稱賞。他有些詩,如《看東亭新筍》,寫得自然而有新意。

參考文獻

《元詩四大家》 作者:(明)毛晉輯 出版社:毛氏汲古閣,明崇禎(1628-1644) 本:刻本
《論元詩四大家》閩江學院學報 2003年03期 王春庭
中國文學史》第六編元代文學 第九章元代詩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