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元結著。他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上感於上,下化於下”;反對當時詩壇“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的不良風氣,開新樂府運動之先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元次山文集
- 創作年代:唐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元結
唐代著名詩人元結著。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叟、聱叟。河南魯山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753)年進士。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翽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於長安。
元結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上感於上,下化於下”;反對當時詩壇“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的不良風氣,開新樂府運動之先聲。他的詩歌有強烈的現實性,觸及天寶中期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舂陵行》、《賊退示官吏》、《閔荒詩》、《系樂府十二首》等皆是或規諷時政,或揭露時弊。元結幾乎不寫近體。除少數四言、騷體與七古、七絕外,主要是五言古風,質樸淳厚,筆力遒勁,頗具特色。但因過分否定聲律詞采,詩作有時不免過於質直,也導致他創作上的局限性。元結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別是其雜文體散文,值得重視。如《丐論》、《處規》等篇,或直舉胸臆,或托物刺譏,都出於憤世疾俗,憂道憫人,具有揭露人間偽詐,鞭撻黑暗現實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筆鋒犀利,繪形圖像,逼真生動,發人深省。其它散文如書、論、序、表、狀之類,均刻意求古,意氣超拔,和當時文風不同。後人對元結評價很高,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並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
元結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現存的集子常見者有明郭勛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陳繼儒鑑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黃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孫望校點有《元次山集》。楊承祖《元結研究》,台灣·國立編譯館2002年版。元結所編詩選《篋中集》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