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講述元曲作為中國的文化寶庫終不可缺少的藝術瑰寶,總歸分類總結都在這本書終體現。
基本介紹
- 書名:元曲大觀
- 分類:雜劇、散曲
- 藝術風格:詼諧、灑脫、率真
- 散曲分類:套數,小令帶過曲
元曲簡介,元曲與律等的不同,
元曲簡介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
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勢,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雖有定格,又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曲與律等的不同
與律詩絕句元曲和宋元曲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
元曲將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揉為一體,形成了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對詞體的創新和發展帶來極為重要的影響。
繼唐朝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我們在此對其予以簡略介紹。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